据《央视网》报道,据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消息,国家安全部今日(6日)发布安全提示文章: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生物特徵识别技术凭借准确性和便捷性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过生物特徵识别技术,面容、指纹、虹膜、体态、步态等数据能够被快速采集、分析、存储和识别,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但同时其数据采集背後潜藏的失泄密风险不容忽视。
面容作为人体最显着的外在特徵之一,包含丰富且相对稳定的信息点,例如五官的精确位置、形状和大小比例,以及面部骨骼轮廓、皮肤纹理、皱纹走向等独特细节。得益於其非接触、自然直观的特性,面容识别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相关数据保存不当引发泄露,不仅危及个人隐私、财产安全,也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有公开案例显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过非法窃取重点目标对像面容信息数据,伪造後用以获取信息,甚至进一步渗透至目标对像工作的涉密敏感场所,开展窃密活动,危害国家安全。
国安部提示,须严格法治规范。内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出台,为维护国家网络数据安全,以及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内的数据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广大公民和组织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提升生物特徵信息保护水平。
须强化自我保护。日常生活中应倡导「最小必要」原则,谨慎提供生物特徵信息,涉及使用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时,公民可要求采集人员或服务提供者明确告知数据的存储、处理及目的,并详细询问其相关隐私政策,警惕过度采集。
须优化安防策略。核心涉密领域建议推广多维度认证思路,定期优化、更新生物认证信息,采用多重多种生物特徵信息的公共防护策略,做优做强立体化保密安防。
国安部称,生物特徵识别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其安全性,增强保护意识,谨慎提供个人生物特徵信息,从源头上杜绝泄漏风险。(da/a)
AASTOCKS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