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10月27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發佈網誌指出,今年以來,香港金融市場在“質”與“量”上均展現出令人振奮的良好發展勢頭。首三季,香港證券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額達2564億港元,同比大幅增長1.26倍。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集資總額達1829億港元,增幅高達2.29倍。
許正宇指出,“量”的提升催生“質”的轉變,國際投資者視香港為投資內地尖端科技的橋頭堡,及地緣政治動盪下的避風港,紛紛加碼配置香港市場。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續居全球第三、亞太區首位,與前兩名市場的分數差距逐漸縮小,彰顯國際金融界對香港的信心。
繼多家大型機構宣佈計劃遷冊來港後,上週首宗公司遷冊申請獲批准,助力企業優化架構及提升營運效率,享受香港簡明税制與優質專業服務。市場反應踴躍,申請及查詢頻繁,許正宇相信更多優質企業將陸續遷冊,立足香港作決策及管理中心,擴展業務規模。
《施政報告》積極吸引更多內地企業利用香港作為“出海”平台,創造商機與經濟效益。最近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十五五”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將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許正宇表示,香港可以就此發揮獨有優勢,協助國企“出海”及拓展國際業務。其中,公司註冊處已特設專責人員統籌國企在港註冊申請,並整合相關文件要求,簡化流程,加快審批。內地企業落户後,重點提升跨境結算、匯款與融資服務,財資中心將成為主要平台。香港政府將於明年上半年完成優化税務寬減措施研究,吸引更多內地企業在港設立財資中心。
另外,《施政報告》提出優化結構性產品上市規則,香港聯交所已發出諮詢文件,旨在提升市場競爭力與效率,同時加強投資者保障。香港結構性產品市場表現出色,連續17年居全球成交額首位,最近的日均成交額突破200億港元。優化建議如調低衍生權證最低發行價、調整ETF作為標的證券市值門檻,將增強發行商靈活度,促進ETF與結構性產品生態圈良性互動,推動市場持續發展。
許正宇稱,香港作為亞洲國際債券安排發行樞紐,佔比近三成,且過去十年九次名列區內首位。香港證監會與香港金管局上月聯合發佈了《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訂明十項倡議,進一步吸引發行人以香港作為集資樞紐、為發行人及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及流動性管理工具,並推動提升離岸人民幣使用規模和流動性及新一代金融基建等革新。
中國人民銀行亦宣佈了多項支持措施,包括支持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內地債券市場開展回購業務,提升“互換通”每日交易限額超過一倍至450億元人民幣,加快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為香港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注入強勁動力。
許正宇還提到,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波動下,黃金繼續成為重要避險資產。2025年第二季全球總需求按價值計同比上升45%,達1320億美元。黃金ETF持倉量由年初約2600噸躍升至近3000噸,投資者需求強勁。香港政府正推動加快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擴展倉儲設施,建立香港黃金中央清算系統,並支持成立黃金行業協會。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亦日益完善,倫敦金屬交易所認可的交割倉庫由8家增至12家,鞏固香港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地位。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將持續舉辦國際金融盛事,如下個月初舉行的第十屆香港金融科技周、明年一月底的亞洲金融論壇,以及三月下旬的“裕澤香江”高峯論壇,匯聚全球金融領袖與創新企業,探討合作與創新機遇,提升香港國際影響力,促進投資與業務擴展。
展望未來,香港財庫局將持續高效推動《施政報告》各項措施,借政策創新與資源投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結合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開拓金融新興領域,為香港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增長動力。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