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9月8日,香港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恆撰文指,《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第二階段將以2A部分為起點,並逐步擴展至2B及後續階段,實現分類目錄的持續更新與拓展。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基礎上新增製造業和資訊及通訊科技業、亦首次涵蓋轉型活動、以及新增適應氣候變化。現金管局按計劃推出了第二階段2A部分(第2A階段)的分類目錄原型作公眾諮詢。
第二階段在在第一階段包含的四個行業基礎上(發電、交通運輸、建築,和廢物處理)加入兩個新行業,即製造業和資訊及通訊科技業,令涵蓋的行業數目從四個增加至六個,當中包括的經濟活動也從12項提升至25項。
除了綠色定義,亦首次涵蓋轉型定義,以回應市場對轉型投資的需求。
新增“適應氣候變化”這一類別以回應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並提升社會應對實體風險和極端天氣的韌性。這一新增元素使香港分類目錄成為區內首批針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框架之一,不僅彰顯了分類目錄與時俱進,也進一步鞏固香港在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方面的重要角色。
阮國恆介紹到,一般而言,轉型活動是指現時未符合綠色定義,但能夠在短期內顯著減少碳排放,或有潛力轉型至低碳排放的經濟活動。舉例來説,某些氫氣製造的碳排放未符合綠色標準,但通過使用低碳能源或碳捕集技術,可以降低碳排放並在特定年份內達到指定減目標。將這些活動界定為轉型活動,可促進資金投放於其上,並有利加快減排步伐。
第二階段分類目錄將轉型活動細分為“活動”和“措施”兩個類別。其中,“活動”指的是在指定時間內按照減排路徑實現綠色標準,或者能夠顯著促進減碳的經濟活動。“措施”則聚焦於支持減碳的技術、流程、設備或材料等。例如,提升設備或引入新技術將生產過程電氣化。值得注意的是,轉型活動不適用於新發展的活動(例如新建的生產線),以避免碳排放較高的設施因使用壽命長而造成碳鎖定。
新增適應氣候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減緩”和“適應”雙軌並行。第一階段當局聚焦“減緩氣候變化”,通過減少碳排放來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而當局在第2A階段分類目錄中新增了“適應氣候變化”的類別,即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以防止或減低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兩者目標不同但都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手段。
隨着全球暖化日益加劇,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與氣候變化共存並提升適應能力,增強對極端天氣事件的抵禦力,已成為一個迫切且不可忽視的議題。然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估算,全球每年在氣候適應方面的資金缺口高達1,870億至3,590億美元,為推進氣候適應行動帶來巨大挑戰。當局新增“適應氣候變化”類別,旨在促進資金流向相關適應項目,幫助有效管理實體風險,並且發揮示範效應,提升社會對氣候適應的關注,為逐步增加該領域的投資奠定基礎。
鑑於適應氣候變化具高度的地域性,第2A階段分類目錄聚焦香港及鄰近地區的氣候風險,率先針對水災風險與水資源壓力,並引入相關的適應措施,例如安裝水資源監測設備。未來,當局將根據實踐經驗、氣候風險的變化及市場需求,考慮逐步擴展至其他氣候風險領域。這循序漸進的策略,有助市場在適應氣候變化這一新興領域中逐步積累經驗與能力。
阮國恆表示,分類目錄目前屬自願使用性質,旨在提供一套清晰可用並以科學為依歸的評估工具,釐定綠色和可持續以及轉型的定義,藉此支持市場能力建設、提升數據能力和推動更廣泛的應用。長遠而言,當局會考慮如何將香港分類目錄納入銀行監管政策中,並就此與銀行業保持溝通。
分類目錄將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持續完善與更新。當局希望透過就第2A階段分類目錄原型展開的公眾諮詢,可以廣泛收集建議以作為最終定稿及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其後,分類目錄的發展將逐步擴展至2B及後續階段。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