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港通訊> 行政長官將於9月發表2025年度《施政報告》。香港測量師學會就土地政策、房屋政策及建築政策等範疇提出建議,包括以下11條。
(1) 穩定土地供應與基建先行
學會支持政府持續推出中小型住宅用地,以回應市場對住屋需求,並促進土地供應穩定。同時,建議政府定期檢討商業用地的市況,適時恢復供應。
學會支持政府撥款2.15億港元發展智慧港口,並贊同策略性地利用機場島及其鄰近的陸地和海域,將香港發展成為領先的「機場城市」,以提升香港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2) 北部都會區彈性發展
學會建議加快落實「北部都會區大學城」計劃,推動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鑑於環球經濟不確定性,學會建議借鑒新加坡「白地」規劃模式,將部分用地暫定為「未定用途土地」,暫時平整和植草後作臨時公共休憩空間,待市場和經濟復甦再調鏊用途。
此外,鑑於開發北部都會區涉及龐大成本和風險,學會建議政府放寬發展商在地盤平整工程階段的設計及規劃彈性,並加強與公用事業機構的早期溝通,以縮減開發時間和更敏捷地回應市場需求。
(3) 應避免要求在私人發展項目內設置政府、企業及社區設施(GIC)
學會認為政府可考慮減少要求私人發展項目設置政府、機構或社區(GIC)設施,以免延長開發過程及增加項目風險,對土地價值產生負面影響。同時,建議應簡化審批相關 GiC設施的流程,並加快認可相關設施。此外,學會建議政府迅速及明智地使用撥作在私人市場購買社福用地的 50億港元(從200億港元減至 50億港元)。
(4)優化補地價評估機制
學會樂見政府更廣泛地採用「標準地價」來徵收土地補價。鑑於建築成本上升及開發周期延長,地政總署需調整傳統補地價及土地估值方法,考慮其他因素包括項目銷售速度放緩、營銷、代理和融資等成本上升以及市場風險等實際因素。針對特殊項目,學會建議引人外部顧問提供獨立成本評估,並支持將「按實補價」機制擴展至新界其他地區,以促進市場更積極參與。
(5) 善用閒置土地與優化公營房屋策略
根據 2023年規劃署數據,全港有256 幅空置或即將空置的校舍用地,多鄰近市區而且基建相對完善,與新土地發展相比,發展這些用地往往更具成本效益。學會建議優先將此類閒置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
2025年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5.3年,學會支持政府收緊富戶政策,確保公營資源精準分配給予真正有需要的市民。此外,所有公共房屋單位都應只用作出租用途,以防止更多出租公共房屋單位流入公開市場,這將有助於確保公共房屋的穩定供應,並確保單位總數不會減少。
對於流標住宅用地,學會建議政府可考慮將該等用地交由專業機構經營過渡性房屋,在土地使用期間繼續納入賣地表,確保未來發展彈性。
(6 )長者房屋政策
香港面對人口老齡化,學會建議房委會積極考慮在重建公共屋邨項目中推行居家安老政策的可行性,並支持擴大大灣區安老服務,包括深化醫療券計劃及安老院舍補貼。
學會建議政府支持房協等機構,或與內地城市政府合作,在大灣區興建附有門診、中醫等醫療保健配套的長者房屋,讓香港退休長者能入住寬敞、價格相宜的長者公寓。
學會建議在北部都會區試行「長者生活圈」,融合公營安老院舍、私營銀齡住宅,甚至可以指定特定土地出售給發展商,興建豪華長者單位,為長者創造一個完善的生活環境。
(7 )青年及人才房屋政策
從長遠角度應對青年住屋需求,學會促請政府完善「置業階梯」,除了過渡性青年宿舍外,增加可負擔的置業選項,如增加資助出售房屋的興建比例,優化居屋抽籤及編配機制。
學會建議參考海外「可負擔房屋」模式,要求私人發展商以一定比例以折扣價向合資格青年出售部分單位,及將一定配額的資助房屋分配給青年協助首次置業,同時限制業主在私人市場出租或轉售,以擴展青年置業機會。
(8) 簡樸房
學會建議政府引人分區鼓勵計劃,如在劏房數量最多的地區提供額外誘因,例如減收認證申請費用,吸引業主提早申請認証,從而避免出現專業人士短缺及所導致的服務費用上升。
(9)簡化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流程
學會支持政府近期推行將酒店及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的計劃,建議政府為合資格物業的局部改裝個案設立清晰的審批指引,建立平台公開申請審批進度、各階段標準處理時間及已完成個案,以增加透明度和提升業界信心。
此外,學會建議政府或可考慮向業主提供低息貸款,或推動業主與合資格專上院校聯營合作,共同分擔改裝的初期成本,從而進一步增加靈活性和誘因。從長遠角度考量,建議政府審慎評估將此計劃擴展至中學之可行性,以期全面提升香港作為教育樞紐之地位。
(10)成立「樓宇維修局」及強制維修基金
為解決舊樓安全問題,學會建議成立法定「樓宇維修局」,擔當工程代理的角色,專責統籌及代為執行未完成的檢驗和維修工程,並可對相鄰、結構相似的樓宇實施「聯檢聯修」,以提高效率。同時,學會建議推行「強制維修基金」,要求業主按月撥款儲備,以應付未來大型維修開支。
(11)活化維港經濟
學會認同政府建議善用維港水域,提供設施及舉辦節目和活動,如舉辦世界級快艇比賽及推廣水上活動,以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和國際吸引力。
學會建議盡快完成海濱委員會提出的海濱優化措施,通過資源投放於「政府、機構或社區」(GIC)項目,或為具標誌性的優質私人發展項目提供獎勵或誘因以促進維港兩岸的發展/重建。 (JJ)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滙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