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港通訊> 香港地球之友表示,香港近日暴雨連連,天文台於過去一星期內兩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導致多處地區出現嚴重水浸,交通運輸受阻。隨着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不斷上升,並已逐漸成為「新常態」。作為一個沿海城市,香港正面臨更嚴峻的氣候風險,包括暴雨、颱風、海平面上升等威脅,對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城市基建及經濟運行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香港地球之友促請政府採納以下建議,全面強化氣候適應措施,有效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
1.全面氣候風險評估:香港需要進行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結合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分析城市各區在極端天氣下的脆弱性和承受能力,從而制定科學化、針對性的氣候政策和應對方案。
2.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香港需增強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抵禦能力,包括強化沿海地區海堤和防波堤等防洪設施,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市排水系統等,以降低極端天氣對經濟和社區的影響。
3.提升氣象預警系統:香港天文台需進一步強化預警系統,優化監測技術和數據模型,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預測的精準度和時效性,確保市民能夠及時掌握資訊並做好應對準備。
4.制定全面應急措施:為提升對極端天氣的應急能力,政府應制定完善的疏散計劃,儲備充足的應急物資,並增設足夠臨時庇護中心。同時,應在社區層面建立極端天氣應急支援小組,確保能及時為受影響市民提供協助,全面提升社區的應變與恢復能力。
5.優化城市規劃:政府需將氣候變化預測納入城市規劃和基建設計標準,確保未來的基建能夠應對更頻繁且極端的氣候事件。同時,應積極推動城市森林建設,增加綠化覆蓋率,並採用更多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如濕地修復和雨水花園,以提升城市的排水效率和防洪能力。
6.加強氣候變化教育:推動氣候教育是提升社會應對能力的關鍵。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推廣氣候教育,並加強與學校及環保團體的合作,為不同年齡層和群體設計多元化的教育方案,全面提升個人和社區的氣候意識。 (LF)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滙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