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近期,“反內卷”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高頻詞。從政策層表態到行業實踐,這一導向正悄然影響着多個產業的供需格局。美銀証券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反內卷政策正通過供應側收縮(鋰礦停產、水泥限產)和需求側引導(基建項目)重塑行業格局。儘管整體仍面臨壓力,但鋰和水泥行業已出現供需改善的積極信號,供需重塑的機會正在顯現,企業盈利預期上調也反映了市場對政策效果的期待。
宏觀:反內卷初發力,內需偏弱仍未消
7月經濟數據顯示,反內卷政策的效果尚在醖釀中。
從物價看,7月CPI同比持平(前值0.1%),略好於市場預期的-0.1%;PPI同比則維持-3.6%的通縮水平,與前值持平,但低於預期的-3.3%。細分來看,食品價格是拖累CPI的主要因素,蔬菜、豬肉價格同比分別下跌7.6%、9.5%;而服務消費受益於暑期出行,機票、旅遊、住宿價格環比分別上漲17.9%、9.1%、6.9%,帶動核心CPI升至0.8%(前值0.7%),顯示消費端有局部回暖。
美銀指出,當前CPI仍在0附近徘徊,反映內需仍弱。儘管7月初以來反內卷政策推動煤炭、黑色金屬、水泥等少數品種價格小幅回升,但政策效果的持續性存疑。若缺乏明顯的需求側措施,未來數月商品和服務價格全面復甦的可能性較低。
基礎材料(鋰):供應收縮撞上旺季,鋰價或突破8萬/噸
不過,反內卷政策在鋰行業的影響已開始顯現,核心邏輯是供應收縮+需求旺季的共振。
供應端,8月10日,寧德時代旗下梘下窩鋰礦因許可證到期停產,該礦年產能約10-12萬噸鋰鹽(佔全球供應6-7%)。儘管精煉產能可通過外購原料維持,但美銀測算,此舉仍將導致全球鋰供應減少4-6%(年化)。更值得關注的是,江西宜春7月要求8家鋰礦在9月30日前完成資源核查,除梘下窩外,其餘礦山產能佔全球5-6%,若檢查收緊,可能進一步加劇供應短缺。
需求端,行業正進入傳統旺季。8-11月是動力電池生產高峯,預計每月需求將增加5千噸LCE(碳酸鋰當量)。疊加儲能電池需求同比激增76%,中國鋰市場自5月起已從過剩轉為短缺,預計未來3個月庫存每月減少5-10千噸LCE,年底庫存或從當前14萬噸降至10-11萬噸。
供需錯配下,鋰價有望反彈。美銀預測,短期碳酸鋰價格可能突破8萬元/噸,2025年、2026年均價預計分別為7.5萬、8萬元/噸。不過,由於90-95分位的鋰礦成本在7.4-8萬元/噸,若價格大幅超過8萬,可能觸發其他礦山復產或新增供應,形成價格天花板。
企業層面,贛鋒鋰業(01772)、天齊鋰業(09696)被美銀上調至“買入”評級。贛鋒憑藉原料自給率提升至50%+、電池產能翻倍,目標價(H股)從17港元升至35港元;天齊受益於Greenbushes、SQM等低成本項目,H股目標價從21港元升至50港元。
水泥:停產限產+基建發力,盈利復甦有支撐
水泥行業的反內卷,體現在供應端限產控量+需求端基建託底的雙重發力。
供應側,企業正主動收縮產能。河南水泥協會已協調8月停產20天(較7月增加5天),長三角企業也計劃8月停產10-15天,短期限產力度加大。中長期看,美銀認為,反內卷政策推動的產能配額調整和過剩產能出清,將從根本上改善行業供需結構。
需求側,新基建項目成為重要支撐。7月以來,1.2萬億元雅江水電站、900億元新藏鐵路等重大項目陸續落地,部分對沖了地產施工收縮的壓力。美銀預計,這些項目將逐步釋放水泥需求,緩解行業下行壓力。
企業盈利預期隨之改善。海螺水泥(00914)被上調2026-27年淨利潤預期9%-14%,目標價升至27港元,當前0.6倍市淨率顯著低於鋼鐵、浮法玻璃等同行(多在1倍以上)。海螺創業也因關聯方盈利改善、現金流提升,目標價上調19.1%至10.1港元,2026年股息率或達7.7%,維持“買入”。
總結:反內卷效果初顯,結構性機會待觀察
從研究報告來看,反內卷政策正通過供應側收縮(鋰礦停產、水泥限產)和需求側引導(基建項目)重塑行業格局。儘管整體仍面臨通縮壓力,但鋰和水泥行業已出現供需改善的積極信號,企業盈利預期上調也反映了市場對政策效果的期待。
不過,政策的持續性仍是關鍵。美銀強調,若缺乏更有力的需求端措施,多數行業的價格復甦可能難以持續。對於投資者而言,在反內卷主線中,供需錯配明顯、政策支持明確的細分領域,或更易誕生結構性機會。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