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9月17日,香港證監會市場監察部執行董事樑仲賢先生在2025年期貨期權世界(FOW)Trading Asia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説時稱,經歷數十載的蓬勃發展,香港的衍生產品市場不僅已成為本地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亞洲市場的主要增長來源。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已躋身亞洲最大的場外衍生產品市場之列,特別是在人民幣外匯和利率衍生產品方面。香港的衍生產品市場在過去十年間的成交量和未平倉合約數目均上升逾倍,足證市場已具備深度和流動性。剛於去年,香港的交易所買賣衍生產品合約的日均成交量便創下了歷史新高。
樑仲賢表示,上述的強勁增長由三大旗艦產品的交易帶動,即恆生指數期貨、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期貨及恆生科技指數期貨。投資者對個別股票期權和離岸人民幣期貨(即人民幣外匯期貨)的殷切需求,亦進一步推動有關增長。自 2015 年以來,以上產品對香港衍生產品總成交量的增長貢獻合共達到約九成。內地市場的持續開放亦是另一股強大的增長動力,讓香港得以鞏固其連接中外市場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多年來,由於海外投資者日益藉助香港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門户,香港已一躍成為內地外來投資方面的領先風險管理中心,以及主要的離岸人民幣衍生產品市場。
他提到,亞洲在全球衍生產品市場中一直備受矚目,其所佔的市場份額正不斷攀升,增長持續亮眼: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的數據,亞洲在全球衍生產品市場的份額已由2021年的49%急升至2024年的 82%,三年間合約成交量激增4.5倍至1692億張。相比之下,其他兩個主要地區的市場份額於同期有所下滑。亞洲市場的表現優於其他地區的因素眾多,其中包括印度等一些新興市場於近年高速發展,以及投資者以衍生產品作對沖的需求日漸殷切。
樑仲賢還表示,作為首個針對衍生產品的互聯互通機制,互換通的推出具有里程碑意義。隨着海外投資者對內地債券市場的投資穩步增加,於2023年5月開通的互換通利便投資者參與在岸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互換通提供了一個嶄新渠道,讓投資者可以在香港對沖內地債券持倉的風險。
他提到,互換通機制自推出以來成效顯着:截至今年8月底,名義本金成交總額超過 8.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平均每日約145 億元人民幣,佔內地利率互換市場的成交額約一成。今年,香港證監會亦將北向互換合約的最長期限由10年延長至30
年,令產品種類更加豐富。他表示,這項舉措會為持有長期人民幣國債的國際投資者,提供管理並對沖相關風險的有效工具。一直以來,香港證監會致力鞏固香港作為內地市場的高效橋樑和離岸風險管理樞紐的角色,並將繼續與內地有關當局和香港交易所合作,推出更多優化措施。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