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美銀發布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鋰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從供應端看,政府因《礦產資源法》修訂等,整治鋰雲母礦產能,關停部分礦山、加強合規管理,推動市場再平衡,鋰價有望受支撐;從需求端,電動汽車曾過度追求規模致產能過剩,如今
“反內卷”
行動調整,同時電池儲能需求因可再生能源發展重要性凸顯,但其產量與裝機量差異影響鋰需求。變革中存在鋰價上漲推高電動車行業成本等權衡,整體是政府引導資源合理開發、平衡多方利益的結構性調整,重塑鋰市場供需格局
。
幾年前,由於礦山供應迅速增加,鋰市場陷入過剩。儘管如此,如今自願性的(中國境外)和強制性的(中國境內)生產管控,正使市場逐漸恢復常態。
迄今為止,中國有關部門已對部分企業採取了整治措施:在關閉寧德時代的JXW鋰雲母礦後,鋰價上漲了
20%。雖然JXW礦的臨時關閉緩解了供應過剩的局面,但鋰市場尚未出現短缺,政府仍在調查是否要再關停至少 10 萬噸的鋰雲母產能。
如果這些礦場在 2025 年剩餘時間內全部關閉,按照歷史關係推算,今年鋰的平均價格應有 20,000 美元 / 噸。鑑於今年以來鋰的平均價格為 9,100
美元 / 噸,這一目標似乎難以實現。儘管如此,這也凸顯出中國此次整治行動的潛在影響 —— 未來幾個月,鋰價可能會繼續上漲至 14,000 美元 / 噸。
中國的 “反內卷” 行動對鋰市場意義重大
中國政府修訂了《礦產資源法》,新法規明確礦山的登記和審批權歸自然資源部所有。這意味着地方政府未經自然資源部批准,不得擅自發放採礦許可證,這也是目前諸多礦山接受調查的原因所在。
由於鋰是戰略資源,礦商必須在 2025 年 9 月 30
日前明確主要生產情況,並提交資源儲量和品位評估報告。歸根結底,有關部門正致力於實現以下幾方面的結合:1)削減產量;2)加強對在產礦山的合規管理;3)推行更嚴格的資源核查流程;4)協調新項目審批。目前已有
3 座礦山至少被臨時關停,這很可能意味着鋰產量不受限制的增長時代即將結束。
電池儲能市場份額迅速擴大
鋰需求有所增長,但消費者仍無法消化礦商投放至市場的全部增量。電動汽車對鋰的使用量在上升,儘管增速低於美銀此前的預期。
儘管如此,電池儲能正變得日益重要,但其對市場基本面的影響可能仍被低估:業內觀察人士預計,今年儲能裝置的裝機量約為 250
吉瓦時。然而,僅中國的電池生產商今年以來的儲能電池年化產量就已達到 440 吉瓦時。
美銀知道儲能項目的建設週期較長,但這種產量與裝機量之間的差異對鋰需求有着重大影響:按照裝機量計算,今年鋰的需求量約為 12.5
萬噸碳酸鋰當量;而根據中國的電池產量推算,需求量至少為 22 萬噸。電池儲能需求的合理調整有助於減少鋰市場的過剩量。
鋰市場正在重新平衡
鋰市場正在重新平衡,今年鋰市場甚至可能轉為短缺。
幾年前,由於礦山供應迅速增加,鋰市場陷入過剩。儘管如此,如今的生產管控正使市場逐漸恢復常態,而且如果中國進一步縮減其鋰雲母礦的產量,鋰市場可能會出現短缺。
圖表 1:鋰供需平衡
2023 年鋰市場出現過剩,預計到 2026 年仍將供過於求
鋰輝石和鋰雲母礦供應增長迅猛
在最近的牛市期間,鋰礦商加大了產能投資。圖表 2 和圖表 3 顯示,尤其是鋰輝石和鋰雲母的供應一直在增加。
圖表 2:按產品劃分的鋰供應
到 2030 年,鋰供應量將從 2022 年的 77.6 萬噸增至 230 萬噸。
圖表 3:按產品劃分的鋰供應變化
2022 年至 2030 年間,鋰輝石應占供應增量的 50% 以上。
儘管需求有所增長,但鋰市場仍無法消化所有新增的供應量。因此,儘管原料和化工產品價格近來已趨於穩定(見圖 4 ),但一直面臨壓力。
圖 5 從另一個角度呈現這一情況,展示了加工商的利潤率。只要利潤率為正,加工商就會持續加工原材料。因此,要實現鋰市場的再平衡,就需要削減上游供應
。
圖 6 也體現了這種動態關係,該圖顯示,鋰輝石價格使得加工商的運營成本達到每噸 9433 美元,略低於中國每噸 9800 美元的出廠價 。
更細緻來看,圖表 7 突出顯示,近幾個月來中國的礦山產量一直呈上升趨勢。
再加上來自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穩定原料進口(見圖 8 ),這意味着化工產品庫存在 2025
年第二季度也呈上升趨勢 。
中國的 “反內卷” 行動對鋰行業至關重要
焦點正從推動增長轉向創造價值
美銀在近期的一份報告(見《全球金屬週刊:產能過剩令中國金屬需求頭疼》,2025 年 8 月 1 日發佈
)中闡述過,中國製造商在經濟向價值鏈上游攀升、工業部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優先追求產量規模。相應地,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一直是長期存在的問題。
出口常常被用作一種緩解渠道,但西方領導人的表態突顯,對中國產業政策的抵制有所加劇。因此,官方針對金屬密集型 “新經濟”
行業的策略正在轉變,對金屬供需產生微妙影響:
需求層面:誠然,遏制產能過剩與削減供應並非同一回事,尤其是當產能處於閒置狀態時,但太陽能和電動汽車行業的 “反內卷”
行動,存在抑制金屬需求的風險。
供應層面:與此同時,鋼鐵和鋰行業的產能削減,至少能在短期內對基本面起到支撐作用 。
當然,鋰市場歷經多輪 boom -
bust(繁榮 - 蕭條)週期,目前仍較為低迷。這促使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呼籲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強行業協作,要求行業參與者
“強化上下游協同,維護產業安全。秉持產業共榮理念,堅守公平市場競爭原則,堅決抵制無序競爭、市場壟斷與虛假宣傳。主動分析市場趨勢,合理規劃新產能。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戰略協同與協同發展水平,增強信息透明度,減少溝通障礙。通過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等方式,穩定市場供應,推動佈局優化與產業鏈協作,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順暢循環,維護產業健康發展”
。
中國官方削減鋰雲母產能
為解決相關問題,中國官方已對多家企業採取減產措施,包括以下這些情況:
7 月 17
日,藏格礦業宣佈接到政府指令,暫停鋰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回應,該公司暫停生產,同時也在與有關部門協商恢復生產事宜。
8 月 9
日,寧德時代(CATL)旗下JXW鋰雲母礦因採礦許可證到期,暫停運營。消息公佈後,鋰價上漲了 20% 。儘管該礦場原本計劃今年供應折合約不到 5
萬噸碳酸鋰當量的鋰雲母礦,但這一產量損失尚不足以解決長期存在的供應過剩問題。因此,焦點落在國內其他鋰雲母礦上,政府此前已放出風聲,威脅要關閉這些礦場。
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7 月 1
日,政府修訂了《礦產資源法》,規定礦山的登記和審批權歸自然資源部所有。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必須得到自然資源部授權後,才能發放採礦許可證。
目前,江西僅有一座礦山獲得國家批准可開採鋰礦,但該礦處於閒置狀態;藏格礦業的察爾汗一號礦因持有的是鉀鹽採礦許可證,不得不暫停鋰礦開採活動,而 2024
年鋰業務收入佔該公司營收近三分之一。另外,宜春市有八個礦場已被列入審查名單。這些礦場此前憑藉地方政府發放的許可證進行運營,只要礦石品位低於 0.4%
Li₂O(氧化鋰),地方政府就可叫停開採。這一閾值意味着,這些礦山達不到鋰礦開採的資質要求,而在《礦產資源法》修訂前,鋰作為戰略資源,本就該由國家政府監管。對於這些礦場,礦商需在
2025 年 9 月 30 日前明確主要生產情況,並提交資源儲量及品位評估報告。因此,存在進一步減產的風險。
這表明,國家政府正採取更直接的干預手段,包括:1)削減產量;2)加強在產礦山的合規管理;3)推行更嚴格的資源核查流程;4)統籌新項目審批。歸根結底,國家政府旨在:1)推動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2)強化環境保護;3)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以及礦業企業的合法權益。
權衡:鋰價上漲 = 電動汽車行業成本通脹
雖然政府對礦業領域的干預有助於平衡鋰市場並推高價格,但也存在權衡取捨。最明顯的或許是,這會增加電池製造商的成本,同時產量削減也會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任何調整可能會逐步推進,但仍足以有力支撐鋰價底部
。
需求也受到影響
電動汽車產量增長,但增速放緩
礦商大力推動供應增長的同時,需求也在擴大,尤其是電動汽車和儲能領域所用鋰離子電池對鋰的需求。
圖表 12 顯示,汽車行業對鋰的需求正逐步回升。深入來看,焦點往往集中在乘用車上。話雖如此,包括巴士和摩托車在內的其他交通類型,也日益走向電動化
。
兩輪車 popularity( popularity 這裏結合語境意譯為 “普及度” )的提升最初由中國推動,而如圖表 13
所示,這類車輛在海外市場也正不斷取得進展 。
電池儲能一直是不確定因素
可再生能源也取得了進展,圖表 16
突出顯示,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近年來逐步上升。為應對間歇性問題,儲能也變得愈發重要。圖表 17
反映了這一點,該圖表凸顯了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與電池儲能之間的高度相關性 。
圖表 18 仔細審視了儲能容量的發展情況,顯示行業觀察人士預計裝機容量約為 250
吉瓦時。然而,圖表 19 表明,僅中國的電池生產商,今年以來的儲能電池年化產量就已達到 440 吉瓦時,相當於 2029/30
年預期的總裝機量!儘管我們明白儲能項目建設週期很長,但這種差異對鋰需求有着巨大影響:按裝機量計算,今年鋰需求量約為 12.5
萬噸碳酸鋰當量;而根據電池產量推算,需求量則為 22 萬噸 。
因此,美銀認同 Liontown Resources
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託尼・奧塔維亞諾的觀點,即 “市場仍在低估該領域(儲能領域 )帶來的需求”;也認同加拿大鋰礦開發商 Patriot Battery
Metals 總裁兼董事總經理肯・布林斯登的説法,他表示
“在固定儲能領域,我們實際上可能仍在加速發展。這個市場會比電動汽車市場大得多,因為全球能源網絡需要穩定,而且我們需要平衡可用電力” 。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