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全球1月香港特區採購經理指數(PMI)經季節調整後,從去年12月的49.6上升至51.2,顯示PMI指數於今年伊始重上50持平線,標誌香港私營經濟自去年8月以來首次增長。
期內,1月份訂單與產量增長,惠及就業水平向上,升幅雖然溫和,但卻是去年6月以來最佳。隨著防疫措施及出入境限制放寬,供應商的供貨表現進一步好轉。目前,交貨期已連續三個月縮短,改善幅度為2021年4月以來最佳。
然而,整體投入成本持續上漲,雖然通脹率已回落至3個月最低,但價格壓力仍未紓緩。工資增長與採購價格的升幅並不一致,前者呈9年多以來最高,後者則是2020年11月以來最低。企業隨需求增加而握有更大的定價能力,因此在1月更大刀闊斧地將原材料、運輸及工資成本,轉嫁客戶身上,這從產出價格升幅呈2011年7月以來最大可見。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研究部副總監Jingyi Pan表示,內地與香港放寬防疫限制後,都在新一年伊始振興增長,因此最新標普全球香港特區PMI預示經濟出現良凡的轉機。市場對香港商品及服務的需求明顯回升,推動私營企業擴張業務、積極採購,以及增騁人手。經營信心飆至歷史新高,進一步勾勒業者對近期業績好轉的預期。從供應商月內縮短供貨時間來看,供應鏈壓力已見紓緩,對香港私營企業而言,也是一大喜訊。
不過,Pan指產出售價通脹超越了投入成本升幅,顯示定價權正移入私營企業手中,意味價格壓力已向客戶進一步傾斜,有關情況到底對客戶需求有多大影響,值得在未來數月多加觀察。(jl/w)
AASTOCKS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