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 (TSLA.US) 執行長馬斯克在由矽谷特斯拉車主發起的 Xtakeover 粉絲盛會上,透過直播連線進行了一場長達一小時的深度訪談。訪談內容涵蓋了 SpaceX 的「星艦」計畫、火星殖民願景、特斯拉人形機器人 Optimus 的量產路徑、Neuralink 的腦機介面進展,以及 AI 與人類共生的未來。
馬斯克在訪談中詳述了各項技術的最新進展,並坦言自己「最大的能力就是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只是進度慢一點的事」。
星艦:實現千兆級難度的多星球生存策略
馬斯克首先談到了 SpaceX 的「星艦」計畫,稱其為目前地球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系統,未來版本推力將達到「土星五號」的 3 倍,並具備史上最大飛行物的兩倍重量。星艦的核心目標是在規模最大、效能最強的基礎上,實現完全且快速的可重複使用。
他形容這項計畫為「千兆級難度」,最大的挑戰在於打造軌道級、熱防護系統可重複使用的整體解決方案,這需要材料科學、結構設計與製造流程的全鏈條突破。
除了硬體挑戰,星艦還需攻克「著陸並回收」的系統工程難題,例如用金屬「筷子」從空中接住返回的箭體,以及讓上級飛船也能完整著陸、快速復用。最終目標是將 100 噸甚至更多載重送入軌道的成本,低於傳統火箭運送半噸的成本。馬斯克強調,核心邏輯在於復用帶來的成本結構逆轉。
談到為何要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馬斯克提出了他的「1%」理論:99% 的精力應關注地球事務,但 1% 的努力應用來推進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他認為這是對「防禦性生存策略」的回應,也是對生命意義的再確認——「意識之火不該只存在於一個星球,我們有能力延續它,就該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做到」。
Optimus:單價約 3 萬美元 功能將遠超越電影角色
馬斯克在訪談中明確指出,Optimus 是特斯拉目前投入最重的長期計畫之一。他透露,Optimus 第三代機型已完成設計,具備量產邏輯,但與第二代有全面重建。他認為現階段不應擴充舊版,而應直接切換至新版本,並在明年大幅提升產能。
馬斯克預測,如果量產順利、控制成本,Optimus 可能成為「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產品」。其應用情境廣泛,包括醫療輔助、行動受限人士的日常照顧、高風險重複性工作等,同時也將面向家庭消費級市場,就像每個人都想擁有自己的 C-3PO 或 R2-D2 一樣。他自信地表示:「它的功能將遠遠超越這些電影角色。」
他進一步預估,未來 Optimus 可年產 10 億台,單價可能控制在 3 萬美元級別,這意味著營收規模將進入 30 兆美元區間——是當今特斯拉估值的 20 至 30 倍。
馬斯克表示,這項估值並非誇張,而是基於「全社會自動化的真實需求」和「共享製造平台的復用潛力」。對比 Optimus 與自動駕駛系統的變革潛力,他給出的答案是:「Optimus 更具衝擊力。」
Neuralink:增強智力與記憶備份 實現人機共生
Neuralink 計畫是馬斯克「人機共生」策略的中樞系統。目前已有 8 位癱瘓患者接受植入,能用意念控制老鼠與電子設備。團隊目標是到年底擴展至 20 位患者,並在明年推出「盲視植入」,即便失去雙眼和視覺神經,也能恢復視覺。
Neuralink 的長遠目標遠不止醫療。馬斯克提出了兩個未來方向:其一是「增強智力」——實現人類與 AI 的無縫資訊交換;其二是「記憶備份與上傳」——建構自我儲存系統,甚至向機器人或複製體轉移自我。他認為:「這聽起來很科幻,但我認為會成為現實。」
他特別強調 Neuralink 與 Grok 的協同潛力。未來,Grok 可直接讀取 Neuralink 的神經訊號,無需轉換成語言,再轉為語意。這種模式被他稱為「概念傳遞」,即完整、未壓縮的信息被一個人生成,另一個人接收。他指出,語言是高度有損的傳輸方式,而大腦與大腦之間的意圖對接會徹底改變這一點。
馬斯克表示,目前 Neuralink 已在猴子體內進行了超過三年的雙系統測試,包括「盲視」與「心靈感應」模式。所有實驗動物都受到高標準照料。長期來看,他希望 Neuralink 成為一種普惠的「通用神經 I/O」設備,能解決所有腦神經相關問題,包括癲癇、帕金森、運動神經受損等,「理論上,只要和大腦神經有關,就能解決。」
AI 時代的人類角色:透過共生找回存在感
當話題轉向 AI 與人類角色重構時,馬斯克坦言:「AI 的發展速度是『超音速海嘯』,比任何以往的技術進化都快。」這既是動力,也是憂慮的根源。他認為,推動 AI 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與其袖手旁觀,不如主動參與,以「最大程度追求真相」的原則引導方向。
他指出,當超級 AI 與機器人崛起後,人類需要透過共生而非對抗找回存在感。他認為 Neuralink 便是人類進入共生時代的關鍵裝置——不僅增強表達與理解能力,更能將人類自身重新嵌入技術結構中。馬斯克預言,未來社會將不再是「人 VS 機器」,而是「人 + 機器」,形成一個智能混合體。AI 將是新的勞動力形態。
馬斯克的這場深度訪談,從探索宇宙的星艦到服務人類的 Optimus,再到實現人機共生的 Neuralink,這些計畫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推動人類文明的持續演進,並在 AI 時代中找到新的定位與價值。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