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連最基礎的農產品供應都出現了嚴重問題。這個曾經是全球第三大糧食出口國、小麥出口量世界第一的國家,如今卻得從中國大量進口馬鈴薯。數據顯示,今年前 5 月,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馬鈴薯金額達 3680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暴增 12 倍以上。光是阿穆爾一地就進口 3.2 萬噸中國土豆,比去年同期成長 40 倍。
這一情況凸顯俄羅斯農業生產的嚴峻情勢。雖然俄羅斯 2023 年馬鈴薯產量達 862 萬噸,位居全球前五名,但去年已減少 125 萬噸,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年產量料將跌破 700 萬噸。勞動力短缺成為限制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
俄烏衝突爆發後,大量俄羅斯青壯年奔赴前線,導致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根據統計,俄羅斯每年需要引進 200 多萬中亞勞工維持農業生產,而戰爭導致這項勞動力來源大幅減少。為此,俄羅斯不得不從北韓引進兵源,並計畫今年引進 100 萬印度勞工填補農業勞動力缺口。
經濟困境遠不止於農產品短缺。在 1 個多月前的聖彼得堡經濟論壇上,俄羅斯央行總裁 Elvira Nabiullina 公開承認經濟資源接近枯竭,經濟部長也警告國家正處於衰退邊緣。
官方數據顯示,俄羅斯通膨率仍高達 9.8%,但實際通膨水準可能更為嚴重。由於基準利率高達 20%,真實通膨率可能遠超過表面數字。
在莫斯科超市,馬鈴薯價格上漲 2 倍,雞蛋上漲 4 倍,洋蔥、高麗菜價格翻倍,連俄羅斯引以為傲的黑麵包也漲價 26%。根據莫斯科市政府數據,今年首季居民月均基本生活成本達 4.5 萬盧布 (約 4350 人民幣),遠超過中國城鎮居民每月均收入水準。
面對內憂外患的經濟局面,俄羅斯總統普丁將目光投向東方。今年 9 月訪華期間,他將率領包括財長西盧安諾夫、央行總裁、俄油總裁謝欽等經濟決策核心成員組成的龐大代表團,顯示出對經濟合作的迫切需求。
專家認為,普丁此行至少有三重戰略考量:一是推動拖延十年的「西伯利亞力量 2 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希望中國能預付 200 億美元建設款;二是提出以貝加爾湖水權換取中國基建投資,並承諾遠東地區免稅 10 年;三是尋求中國支持,在聯合國否決對俄制裁提案。
然而,國際關係中的利益交換從來不是單向的。俄羅斯需要拿出相應籌碼才能獲得中國的支持。
目前,俄羅斯經濟呈現戰爭經濟特徵,約 6.5% 的 GDP 用於戰爭支出。這一比例遠超承平時期國家安全情勢嚴峻國家通常維持的 4-5% 水準。雖然面臨巨大壓力,但俄羅斯經濟短期內崩潰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亞洲國家包括金磚國家成員不太可能對俄實施全面經濟制裁。另一方面,俄羅斯的工業生產能力基本上能維持戰爭消耗。英國雜誌《經濟學人》關於俄羅斯經濟將在兩三年內崩潰的預測恐難成真。
這場經濟危機暴露出俄羅斯經濟結構的脆弱性。作為傳統糧食出口大國,如今卻要進口基礎農產品。作為資源強國,卻面臨惡性通膨和經濟衰退風險,普丁政府正試圖透過向東看戰略來緩解壓力,但國際政治經濟現實的複雜性決定了這條路不會平坦。如何在維持戰爭經濟的同時維持國民經濟基本運轉,將是俄羅斯面臨的長期挑戰。隨著西方制裁持續加碼和戰爭消耗不斷擴大,俄羅斯經濟的韌性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