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作為最早預測電動車發展將經歷陣痛的汽車製造商之一 ,如今正因其多年來堅持的多元化動力系統策略而備受關注。上周在 BMW 年會上,執行長更直言:「將電動化作為唯一技術路徑只會走向死胡同。」
市場研究公司 Gartner 將當前階段稱為「幻滅低谷」,意指一項熱門新技術首次未能達到其炒作效果的時期。對於電動車產業而言,這一描述可謂一針見血。
面對電動車普及速度不如預期的現實,包括賓士與 Volvo 在內的許多傳統車企已開始調整其激進的電動車銷售目標 。
BMW 執行長奧利弗 · 齊普策(Oliver Zipse)在上週三舉行的 BMW 年會上強調:「技術開放意味著緊跟市場,因為市場在演變,但不同市場的發展步調並不一致。將電動化作為唯一技術路徑只會走向死胡同。當前形勢已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多年來,儘管特斯拉引發了電動車行業的熱潮,BMW 的高層一直警告稱,購車者轉向電動車的速度不會如預期般迅速。如今,這家德國豪華汽車製造商向股東明確表示,將堅守多元化動力系統策略,持續為消費者提供包括燃油車、混合動力車型以及預計於 2028 年首次亮相的氫燃料電池車在內的產品選擇 。
大約五年前,包括賓士、大眾和 Volvo 在內的許多汽車品牌均宣布了盡快向電動車轉型的宏大目標 。相較之下,BMW 拒絕盲目跟風電動車浪潮,曾因此招致競爭對手,如大眾前執行長赫伯特 · 迪斯(Herbert Diess)的批評,指責其拖慢產業進程 。然而,齊普策表示:「即便面臨巨大阻力,我們仍堅定立場。如今形勢正朝著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
i3 的教訓:早期電動車嘗試的挑戰
早在 2013 年,BMW 就推出了適用於市內駕駛的小型電動車 i3 。這款車型採用了輕量化但成本高昂的碳纖維車身架構,本欲成為潮流標竿 。然而,i3 卻讓公司蒙受損失,最終淪為分析師與投資人眼中的財務失敗案例 。這段經歷也讓 BMW 對於電動車的發展策略更加審慎。
在本世紀初,隨著特斯拉風靡全球,其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忙於應對旺盛需求,當時電動車的宣傳熱潮看似合乎產業邏輯 。2020 年,特斯拉全年僅售出 50 萬輛汽車,卻超越所有汽車同行,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 。
面對電動車的興起,BMW 的競爭對手已投入數十億美元開發專用架構,以經濟高效地製造各種尺寸和類型的電動車,例如梅賽德斯 - 奔馳的 EVA2 和大眾備受推崇的 MEB 平台 。
然而,現實卻給業界潑了一盆冷水 。傳統品牌難以向懷疑的消費者闡述電動車的技術優勢 。汽車製造商們抱怨稱,圍繞電動車仍有許多認知迷思待澄清,包括車主在雨中充電是否會觸電等 。相較之下,特斯拉能夠迎合那些渴望率先體驗最新技術、熟悉產品利弊的前衛受眾 。
如今,許多傳統車企,如梅賽德斯 - 奔馳和沃爾沃,已經著手調整其激進的電動車銷售目標 。
普及速度低於預期 特斯拉也受影響
電動車普及速度低於預期,即使是電動車市場的領頭羊特斯拉也未能倖免 。去年,特斯拉放棄了其 2030 年的銷售目標,遭遇了 Model Y 推出以來的首次年度銷售下滑,且這種頹勢持續到今年第一季 。
電動車市場的區域差異也十分顯著。在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中國,許多品牌原本期望將其在傳統燃油車市場的份額轉移至電動車領域 。然而,就連特斯拉也從 2024 年的第三名跌至上個月的第八位 。
在其他國家,如美國,聯邦政府對於每輛電動車 7,500 美元的稅收補貼正在減少,消費者不再願意為更昂貴的電動車支付高價 。歐洲市場對電動車的興趣也存在差異 。在石油資源豐富的挪威,幾乎沒有新車仍使用汽油或柴油 ;然而,在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義大利,去年電動車在新車市場的佔有率僅為 4% 。
齊普策表示:「差異過於顯著,甚至在歐洲內部亦是如此。」 儘管如此,寶馬集團(包括寶馬、迷你和勞斯萊斯品牌)的全球電動車銷量仍成長了 14%,達到超過 42.65 萬輛 。
儘管對純電動平台曾有抵觸,這家慕尼黑的汽車製造商也已調整策略——計劃於今年年底在匈牙利投產的寶馬 iX3 中型電動跨界車將基於全新純電架構 Neue Klasse 打造 。這表明 BMW 在堅持多元化策略的同時,也在積極應對市場變化,為未來的電動車發展做好準備。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