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8月10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佈司長隨筆稱,本屆香港政府積極招商引資引才,相關的工作正加速推進,這除了為香港帶來投資和優質就業機會外,也蓬勃本地的創科生態圈、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並賦能城市管理,進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香港引進辦至今共引進了84間從事前沿科技的重點企業,預計未來數年它們合共會為香港帶來約500億港元的投資,創造超過20,000個職位,並使用共168萬平方尺的創科、工業和商業樓面。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進辦)、投資推廣署等部門,以及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攜手並肩、通力合作,全方位吸納和支持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企業來港,鼓勵它們充分利用香港這個“內聯外通”的國際平台拓展業務,壯大自身發展。
而港投公司作為特區政府的“耐心資本”,除了聚焦培育本地的初創和企業,也致力利用其國際和區域網絡,發掘和投資內地和海外的優秀團隊和優質企業,鼓勵它們來港落户紮根。目前,港投公司已投資超過100個項目,而當中有超過10家公司已經或準備遞交在香港上市的申請。事實上,港投公司積極引導和槓桿市場資金“投小、投早、投硬科技、投長期”,其每1港元的投資,已帶動超過5港元的市場長期資金跟投,這些資金包括來自主權基金、退休基金等耐心資本機構,以及企業創投公司和家族辦公室等。
可以説,政府吸引企業的努力,正讓香港的創科品牌內涵更豐富、生態更多元、力量更堅實,為經濟的轉型和升級貢獻力量。
事實上,不論是香港創科局、引進辦和港投公司,都積極促進“政、產、學、研、投”的深度對接和緊密合作,例如鼓勵所引進的科企與本地大學合作,成立研究院和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專注於人工智能研究的馮諾依曼研究院,以及香港理工大學於上月成立、專注大豆研究的農業科技創新聯合實驗室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引進來的不同企業通過與上中下游夥伴在香港的合作,併成立創新中心、研發中心等,也積極展開與本地學府的協作,推動基礎科研成果轉化和落地應用。
香港國際化的應用場景,吸引了不少海內外企業到來測試和應用其前沿技術,有助加速香港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智慧城市的發展。例如,有引進來的企業自去年底開始在港測試無人駕駛技術,其測試路線及車輛規模正不斷擴展;有企業積極參與低空經濟“監管沙盒”,測試其技術和營運模式。此外,也有企業推介其感知系統、數字孿生技術,以及一體化信息管理平台等,助力香港更智能化的城市管理。
香港有着聯通世界的優勢,香港本地和內地企業在藉助這個平台“走出去”的同時,也是推動香港的專業服務和國家的標準和技術服務全球。政府積極支持這個進程,例如港投公司便投資了香港和泰國企業合作的綠色能源項目,讓香港的電動車充電技術出海到當地;也支持香港的金融科技企業拓展印尼市場,提供更普惠包容的金融服務。
香港引進辦不久將公佈第五批共十多家的重點企業,意味着自引進辦2022年底成立以來,所引進的企業數目將有約100家。新一批企業有不少來自海外,包括多家國際領先的醫藥企業。香港先進的醫療服務和科研體系、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和在醫療科技及臨床試驗的協作,以至特區政府在努力建設的新藥械“第一層審批”制度等,都讓香港成為它們探索在內地以至亞洲市場發展的理想落腳點。
而除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科技和新能源及先進製造等四大領域外,正如陳茂波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引進辦會引入結合創科和文創的企業,相信可進一步推動本地創意文化產業發展,加速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
吸引重點企業與吸引人才相輔相承、相互促進。更多元的產業發展,加上優質的就業機會、教育和生活環境,將支持香港政府把吸引到的人才留住並有好的發展,形成“產業+人才”齊頭並進的良性循環。特區政府會繼續多管齊下,大力引進企業、資金和人才,加速推動香港經濟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