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表示,過去兩年透過應用資訊科技精簡行政程序、加強藥物儀器採購和能源管理等措施,提升運作表現和效益,初步粗略估計可節省至少10億元開支。醫管局指出,2023至24年度用於在醫療儀器採購和維修保養的開支高達57億元,因此引入更多包括內地和海外供應商在内,促進價格和質素競爭,並推行更多統一採購,令採購開支整體減少至少一成。藥物方面,醫管局表示,2023至24年度藥物開支達131億元,五年間增幅逾六成,局方早前成立「成本評估小組」,參考科學研究數據和內地醫保價格等指標,與藥廠議價後,有七成藥廠願意減價,多數為外國藥廠,主要是治療癌症藥物為主,平均減幅多達兩成。局方又指本港「1+」新藥審批機制便利藥物來港註冊,提高競爭有助降低藥價。局方又將藥物採購招標量由1,200種增加至1,400種,價低者得,但為確保安全質量和成效,強調會檢驗副廠藥療效,如主要成分是否足量,有無雜質或有害物質,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及具品質保證;並開拓更多非原廠或副廠藥供應源頭,主動聯絡內地和海外藥廠引入新科技藥物,令病人有更多選擇。AI運作方面,醫管局透露,近月過人工智能生成醫療報告和出院報告,已推展至全港所有公立醫院。當中八成報告由人工智能撰寫,相較於人手處理,可減少四成工作時間,減少三成工作量,但強調每次正式發出報告前,會先經醫生檢視,至於涉及較複雜的臨床判斷,則屬於醫生專業範籌,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能源方面,醫管局稱在2023年已節省7%能源消耗量,超過原訂5%的目標,約節省1億元。近年繼續透過創新科技推行節能措施,例如利用太陽能、氫能和堆填氣體發電,使用節能電器產品,目標2035年減少大約20%用電量。(hc/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