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2日)就立會議員提問作書面回覆時稱,「輸入勞工計劃」項下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建造業、運輸業(航空業)、運輸業(公共小巴/客車行業)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2023年、2024年及2025年首五個月,獲批輸入勞工/輸入勞工配額數目分別錄14,655人、53,762人及21,708人。截至2023年底、截至2024年底及截至2025年5月底止,累計已抵港的輸入勞工數目分別錄2,946人、33,211人及50,682人。截至今年5月底止,已抵港院舍護理員、建造業人員、航空業人員、公共小巴/客車行業人員,以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人員,分別錄6,781人、8,711人、4,162人、1,773人及29,255人。他表示,過去兩年,建造業的失業率保持在約4%的水平。2025年上半年建造業整體失業率有所上升,主要涉及普通工人,主要原因是私營工程量特別是私營裝修維修的工程量降低;而建造業計劃只容許申請輸入技術工人,不包括普通工人。自2023年7月推出建造業計劃後,本地技術工人參與工地工作的數目一直上升,直到近三個月才有輕微下降,但仍高於計劃推出前的數目。孫氏稱,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航空業的配額上限為6,300個。訂定計劃的配額上限時,政府已考慮機場人員在疫情期間流失約2萬人,適時填補有關人手空缺對香港航空業的復甦尤為重要;而隨着三跑道系統於去年啟用,機場的人力需求預計只會有增無減。事實上,現時機場的人員數目已由疫後初期的5.3萬人增加至6.8萬人,新增的人員當中約有七成以上為本地勞工。整體而言,相關僱主在每輪申請獲批配額後,按相關程序使用配額輸入勞工。截至2025年5月,共有4,162名輸入勞工已來港工作。此外,政府於2023年6月公布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公共小巴/客車行業(運輸業計劃),並分別在2023年9月及2024年7月通過兩輪申請批出共900個公共小巴及800個客車輸入司機配額。輸入司機須通過相關車輛類型駕駛考試並獲得合格成績,以及完成職前訓練課程和取得課程證書後,方可取得相關車輛類型的正式駕駛執照。營辦商亦會在輸入司機投入服務前提供足夠的路線培訓。截至2025年5月,共有1,494名輸入司機已在通過本地駕駛考試及於相關路線培訓後提供服務,另有80名輸入司機現在港接受培訓,並會在完成培訓後被安排在相關路線提供服務。基於業界持續有人手需求,運輸業計劃有助紓緩人手短缺的情況,補充業界所需的勞動力,確保公共運輸服務的穩定供應。他表示,政府統計處沒有編製運輸業之下的公共小巴/客車行業的失業率。另外,由於運輸業之下的航空運輸業的相關失業統計數字是根據較少量的樣本編製,抽樣誤差甚大,因此有關分項的數字不予公布。(d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