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與美國近期達成的關稅協議,但原本被視為外交上的重大突破,卻在瑞士國內引發激烈爭議,甚至被批評為「金條外交」與「寡頭接管」,令這項旨在降低關稅的協議蒙上政治陰影。
根據協議,美國對瑞士工業出口產品的平均關稅將從 39% 大幅降至 15%,此舉預計將顯著提升瑞士鐘錶、機械等產品的競爭力。瑞士官員最初稱讚這是歷經數月艱苦談判後的重大成就。
然而,協議達成的方式卻引發質疑。在協議敲定前,包括勞力士、歷峰集團、摩科瑞、Partners Group、地中海航運及 MKS PAMP 等高階主管訪問白宮,會見美國總統川普並贈送特製金條與勞力士金錶,此舉被視為試圖影響關稅決策。
這一系列行動在瑞士國內引發強烈反彈。綠黨主席 Lisa Mazzone 直指協議如同「毒酒」,批評瑞士透過「可疑手段與金錢施舍」換取美方關稅讓步,尤其質疑農業市場向美國牛肉等產品開放的交換條件。
社會民主黨的 Samuel Bendahan 則強調,由億萬富翁和企業執行長在秘密會議中主導外交與經濟政策,完全不可接受。
瑞士媒體更以「不體面」形容此舉,警告這是「寡頭接管」的徵兆。
儘管右翼人民黨與自由民主黨等親商政黨對協議表達支持,認為公私部門合作是務實之舉,但爭議已對協議的未來投下變數。
曾任瑞士駐新加坡大使的 Daniel Woker 指出,此類行為容易讓人聯想到權錢交易,損害瑞士作為國際關係遵守者的形象。
IMD 院長 David Bach 則分析,贈送奢華禮物與高調合影的做法,與瑞士一貫低調謙遜的外交風格形成強烈對比,觀感極為不適。
目前,該協議仍處於早期階段,政府尚須獲得議會授權才能展開正式談判,後續還需要經過兩院投票,甚至可能面臨全民公投。
此外,政治分歧可能導致程序延宕,即使在最順利的情況下,協議也要到 2026 年底才能提交議會,但 15% 的關稅稅率將在協議批准前先行生效。
這場爭議也反映出瑞士在面對國際貿易壓力時的兩難。由於瑞士已完全取消工業關稅,而美國是瑞士最大出口市場,川普政府此前以 390 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為由,突然在 8 月課徵 39% 的高關稅,令瑞士談判代表陷入被動。
部分瑞士政治人物曾建議動用私人人脈,如國際足總主席 Gianni Infantino 等與川] 普關係密切者從中斡旋,但此舉如今反加劇民眾對程序不透明的批評。
負責後續談判的經濟部長 Guy Parmelin 強調,當前面臨的國際環境複雜,此協議已是「最佳結果」,並駁斥「出賣靈魂」的指控。
與會企業代表亦辯稱公私合作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Partners Group 共同創辦人 Alfred Gantner 表示,這種模式體現了瑞士領導層的開放與專業。
然而,瑞士經濟部試圖劃清界線,稱企業高管的訪問是「私人倡議」,雖獲秘書處支持,但未涉及透露機密資訊。
儘管如此,輿論質疑聲浪並未平息,如何平衡效率與程序正義,將成為瑞士政府推動協議通過的關鍵挑戰。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