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於全球人工智慧(AI)應用的爆發性成長,儲存市場正經歷結構性的供需緊繃。根據 CFM 快閃記憶體市場截至 11 月 25 日的最新數據,固態硬碟(SSD)產品在通路市場近一週內的價格出現驚人漲幅,其中部分產品週漲幅最高達到 35.71%,其他主流容量產品的漲幅也普遍超過 25%。這波由 AI 帶動的儲存需求激增,正迅速推升 SSD 的市場價格,並重塑數據中心對儲存架構的選擇。
這波顯著的漲價潮,核心驅動力源於 AI 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數據量急劇擴大,以及對數據存取速度的嚴苛要求。
AI 應用的進化,例如 Google 新一代 Gemini 大模型的發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運算和儲存資源。
Google 雲端 AI 基礎設施負責人 Amin Vahdat 在內部會議中強調,AI 基礎設施的競爭是整個 AI 競賽中最關鍵且成本最高昂的部分,並設定了在相同成本和能耗下,交付一千倍算力、儲存與網路能力的目標。這清楚地描繪了巨頭們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上的龐大投入與緊迫需求。
隨著 AI 從生成單一、簡易的語音和圖像,演進到歌曲、視頻乃至多語言視頻等更複雜的形式,所產生的數據容量正呈現指數級增長。資料產生量已從 2005 年不足 1ZB,攀升至 2020 年「行動雲時代」的 72ZB,預計在「AI 時代」的 2028 年將進一步增長至 394ZB。特別是如 Sora 2 這類先進的視訊生成 AI 應用的推出,更成為推動數據量高速增長的關鍵因素。
傳統上,數據根據調用頻率被區分為「冷數據」(主要由機械式硬碟 HDD 儲存)、「溫數據」(HDD 和 SSD 儲存)與「熱數據」(SSD 和 DRAM 儲存)。然而,AI 應用的持續推出,正將大量曾被視為「冷數據」的資源重新活化,轉化為頻繁調用的「溫數據」乃至「熱數據」,直接推升了對 SSD 和 DRAM 產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HDD 製造商近年來未有擴大產線的規劃,使得機械式硬碟難以應對 AI 刺激所引發的突發性、巨量儲存需求。市場調研機構 TrendForce 指出,目前近線 HDD 的交貨期已從數週急劇延長至 52 週以上。在這種供應緊張的背景下,北美主要的雲端運算服務供應商,包括微軟、Google 和亞馬遜等,已規劃在溫數據應用中擴大採用 SSD,並開始考慮將冷數據也轉向 SSD 儲存。
TrendForce 預期,這種結構性轉變將促使大容量企業級 SSD 的出貨量在 2026 年呈現爆發性成長,並預計在 2027 年持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這場由 AI 驅動的數據洪流,不僅推高了儲存產品的價格,更重新定義了數據中心和雲端基礎設施的儲存架構。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