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周四 (20 日) 報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將台灣衝突與日本安全相連結,引發北京強烈不滿。中國已祭出一系列熟悉的施壓手段,包括暫停日本海鮮重啟進口進程、警告旅客赴日風險,以及取消日本藝人表演活動。然而,北京迄今仍未啟動過去最具威懾力的反制工具——稀土出口管制。
稀土曾是中國對日本施壓的重要利器。2010 年,因領土爭議,北京實施事實上的稀土禁運,迫使日本緊急尋找替代來源,震驚全球供應鏈。如今,分析人士認為,北京可能不會重演此舉。與當年不同的是,中國近年已多次展現其在稀土挖礦與加工上的全球主導地位,此舉也讓各國意識到供應集中問題,並加速尋找替代方案。
此外,美國總統川普上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韓會面後聲稱,雙方已就稀土出口管制達成旨在「惠及全球」的協議。若北京此時針對日本採取強硬稀土措施,不僅恐破壞雙方脆弱的協調,也可能引發川普的不滿。川普已公開表示願意「給高市早苗任何她需要的支持」,使北京更需謹慎處理這一議題。
中日關係緊繃 北京升級施壓但避免觸及敏感紅線
美國駐日大使葛拉斯 (George Glass) 重申華府對高市的支持,凸顯此事的國際敏感性。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前美國談判官柯特勒 (Wendy Cutler) 指出,若北京啟動稀土反制,不僅可能激怒日本,也會加深其他貿易夥伴對中國供應可靠性的疑慮,進一步加速全球建立替代供應鏈的努力,並促使各國與美國加強合作。
目前北京採取的反制仍限於象徵性與民生層面,包括重啟進口海鮮的計畫被中止、旅遊警示升級,以及日本藝人活動因「設備故障」被倉促取消。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永謙 (He Yongqian) 警告,若高市「持續走錯路」,中國將採取進一步行動。
本周中日外交官會談未能有效緩和情勢,北京仍對會談結果表達不滿。若局勢升級,外界預期中國可能擴大對日本商品的限制、阻止中國旅客赴日,或對在中國設廠的日本企業施壓,類似 2017 年中國反制韓國部署薩德系統時對韓企採取的手段。
日本企業面臨風險 稀土供應成關鍵變數
目前情勢已對部分日本企業構成不確定性。豐田汽車今年宣布在上海投資 20 億美元設廠,加速轉向電動車市場,如今也面臨在華市場風險升溫的可能。其他企業如迅銷 (Fast Retailing, Uniqlo 母公司) 與日本便利商店品牌等,也可能成為報復對象。
儘管如此,專家普遍認為,北京短期內不會動用稀土管制。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經濟主管勒克 (Philip Luck) 指出,限制市場准入通常具有較低的國際形象代價,中國深知自己若被視為「不可靠的供應者」,將衝擊其全球製造中心地位。
2010 年的稀土事件也促使日本大幅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主管 Tadanori Sasaki 則表示,日本將對中國的稀土依賴降至約 60%,雖近期回升至七成以上,但仍比多數國家擁有更強的緩衝力。日本也擴大採購澳洲萊納斯稀土公司 (Lynas Rare Earths) 的供應來源,其重稀土產能已開始生產。
北京策略更趨隱晦 稀土牌恐以「低調方式」使用
報導指出,即使北京選擇針對稀土動手,可能也不會採取高調禁止出口,而是透過拖延文件、放慢審批、或引導供應商減少與日本合作等方式進行。康乃爾大學教授卡爾森 (Allen Carlson) 表示,這些動作會讓其他國家更加警惕,思考「如果中國能這樣對日本,下一個會不會是我?」
目前跡象顯示,北京希望在保持施壓效果與避免引發全球反彈之間取得平衡。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