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就太空 AI 的發展前景達成高度共識,並拋出一個大膽預測:從現在起的 5 年內,利用太陽能驅動的太空 AI 衛星,將會是地球上最經濟、最有效率的 AI 計算方式。
兩位科技巨頭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 - 沙特投資論壇」上,共同探討了 AI 運算擴展所面臨的能源與冷卻挑戰,最終指向太空作為解決方案。
馬斯克強調,AI 進入太空是人類文明若要持續向上發展的必然結果。他指出,為了達到更高階的「卡爾達肖夫二型文明」,即能夠利用太陽能量的程度,人類必須進入太空深處,部署太陽能驅動的 AI 衛星。
他解釋了這種轉移的必要性:「地球接收到的大約只有太陽能量的二十億分之一。如果你想要擁有比地球可能產生的能量多一百萬倍的東西,你就必須進入太空。」馬斯克提到,在地球上要處理每年 200 到 300 吉瓦(Gigawatts)的 AI 計算需求,幾乎是難以應對的巨大挑戰。
從晶片技術的角度,黃仁勳為這項太空 AI 的願景提供了關鍵的工程支持。他指出,太空環境擁有地面難以匹敵的散熱優勢。
黃仁勳提到,現今的超級電腦中,一個重達兩噸的機架,其中可能有高達 1.95 噸的重量是用於冷卻。他幽默地說,在太空中「掛起來就行了」,因為太空無需使用水,只需透過輻射散熱即可有效冷卻晶片。
綜合能源獲取和冷卻效率,馬斯克作出了結論性的預言:「我的估計是,電力成本方面,太空 AI 的成本效益將遠遠優於地面 AI。我認為從現在起不會超過五年,進行 AI 計算的最低成本方式,將會是使用太陽能 AI 衛星。」
這項預測不僅突顯了當前地球上 AI 運算擴展的極限,也代表著兩位 AI 界領袖對未來基礎設施發展方向的共識:運算能力的極限擴展,將加速向地球以外的廣闊空間轉移。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