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華爾街冠以「數位黃金」、承載「登月式成長」期待的比特幣,正陷入尷尬的「預期反差」,今年來累計下跌近 30%,較今年高點亦重挫近 30%,表現落後於從科技股到短期國債的各類資產,連被視為「過時」的黃金都輕鬆跑贏比特幣。
作為全球最大的數位資產,比特幣曾被包裝為「抗通膨工具」、「投資組合分散化神器」甚至是「成長引擎」,但如今這些標籤逐一褪色。
在聯準會 (Fed) 政策轉向預期、全球風險偏好收縮的背景下,長期債券、那斯達克指數乃至於以穩定著稱的美國公用事業指數,漲幅均應超過比特幣,周二 (18 日) 一度跌破 9 萬美元,這一價位恰好是比特幣現貨 ETF 推出以來的平均資金入場成本,意味著多數早期 ETF 投資者仍陷「虧損」困境。
對許多投資人而言,今年本是比特幣「破圈」的關鍵年,支持加密貨幣的白宮政策、允許跨代幣 ETF 推出的新規,加上機構資金流入,曾讓市場以為數位資產終於要融入主流,但在年初短暫飆升後,便陷入暴跌與信心瓦解的循環。
更令專業投資人失望的是,比特幣「核心功能」全面失效,既未能抵消關稅引發的市場拋售,也沒能在反彈時放大收益,甚至在近期波動中失去「獨立性」。
一位避險基金坦言:「我們原本希望它能分散組合風險,結果它跟著一起跌,還跌得更狠。」
對於低迷的原因,市場分歧明顯。XBTO Trading 高級交易員 George Mandres 指出,上月暴力下跌留下長期心理創傷,約 190 億美元槓桿部位瞬間蒸發,讓造市商收緊流動性,投資者風險偏好驟降,「這種影響不會很快消失」。
另一派觀點則歸因於整體市場疲軟,認為亞洲成長數據不如預期引發中國股市走弱,加上輝達財報前的科技股估值回調,流動性緊張下,加密貨幣反而成了「高貝塔風險的集中地」。
數位資產分析公司 BRN 研究主管 Timothy Misir 說:「現在的加密貨幣市場,早已不是什麼『避險資產』,而是宏觀收緊下的『槓桿放大器』。」
當前市場情緒已轉向防禦。根據 Coinbase 旗下 Deribit 平台數據,針對 8.5 萬和 8 萬美元關卡的下行保護選擇權需求激增,而選擇權定價也顯示,比特幣年底重新觸及 12.6 萬美元歷史高點的機率不足 5%。
不過,比特幣當前價格仍遠高於川普 2024 年選舉前的水平,歷史上也不乏「暴跌後強彈」的案例。
《彭博資訊》策略師認為,若比特幣能守住 9 萬美元關口,有望扭轉「市場壓力指標」的形象,成為引領風險情緒回升的轉折點。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