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意外宣布,將取消對牛肉、咖啡、熱帶水果等一系列大宗商品的進口關稅。儘管他先前一再堅稱其關稅政策並非推高物價的主因,但此舉緊接著數場「非選舉年」選舉落敗之後,當時共和黨因選民對高生活成本的反彈而遭遇重大挫敗。。
華爾街分析師普遍認為,此舉對實際消費者通膨的影響微不足道,但其背後的政策訊號,可能預示著川普政府將對其代表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進行一次重大的轉向。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美國經濟學家伯納德 · 亞羅斯(Bernard Yaros)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進口食品在美國家庭消費中僅佔約 10%,因此本次關稅取消對整體通膨率的直接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亞羅斯強調,此舉的真正意義在於其對「消費者情緒」的影響。
亞羅斯解釋,「食品價格也嚴重影響消費者的通膨心理,更不用說他們的情緒了」。他進一步指出,在所有主要食品類別中,消費者歷來對「肉類、家禽和蛋類」的價格最為敏感,其次是穀物。
事實證明,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已成為公眾強烈要求提高物價可負擔性的導火線,並在最近的選舉中成為核心議題。
為 2026 年選舉鋪路?
儘管美國消費者通膨率已從 2022 年 9% 的高峰大幅回落,但物價仍持續緩慢上漲,且川普政府實施的關稅政策導致年通膨率保持在高位,甚至自貿易戰爆發以來略有上升。這使得選民更加支持那些承諾控制特定生活成本的政治人物。
隨著兩黨將目光投向 2026 年中期選舉,亞羅斯認為,若以這次關稅豁免為風向標,川普政府可能準備好提供更多關稅減免。
亞羅斯表示,「更重要的是,此舉傳遞出關於未來關稅調整方向轉變的訊號。」。他認為,隨著選舉臨近,政府可能會將這些關稅豁免範圍擴大至更廣泛的食品類別,以回應民怨。
其他緩解關稅壓力的跡象也浮現,例如川普近期與瑞士達成貿易協議,將關稅稅率從 39% 大幅降至 15%,未來也可能與巴西和印度達成類似的關稅削減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關稅和通膨之間的關係,學術研究存在不同觀點。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人員雷吉斯 · 巴尼雄(Régis Barnichon)和阿尤什 · 辛格(Aayush Singh)在一份工作論文中指出,如果川普的目標是抗擊通膨,他實際上可能應該維持其關稅政策。
他們研究了 150 年來的關稅數據,發現關稅反而會抑制經濟活動和就業,從而導致通膨降低。他們的結論是:「關稅衝擊似乎扮演了總需求衝擊的角色——使通膨和失業率同向變動。」這與標準經濟模型預測的關稅,會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通膨上升的結果背道而馳。
儘管存在理論爭議,但川普政府的最新行動似乎更側重於平息高食品價格帶來的政治壓力。這次有限的關稅取消,可能只是未來更大範圍政策調整的開始。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