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基礎設施投資的爆炸式成長正將科技巨頭推向輿論風口,當 Meta、亞馬遜、谷歌等企業以創紀錄的資本支出押注 AI 時,也讓外界質疑這場「燒錢競賽」究竟是引領未來的戰略佈局,還是滑向泡沫邊緣的危險遊戲?
對此 Meta(META.US) 行銷長 Alex Schultz 近日在採訪中說:「沒有高層會認為我們在 AI 上的投入過頭。」
Meta 今年打算在 AI 基礎設施上豪擲 720 億美元,且明年支出將更高,執行長祖克柏更直言,寧願承擔「錯失幾千億美元」的風險,也不願在超級智慧研發上落後。
不只 Meta,亞馬遜、谷歌、微軟及 OpenAI 均在晶片、資料中心及頂尖人才招募上投入巨額資金,掀起一場圍繞 AI 的資本狂歡。
儘管數字驚人,Schultz 強調歷史泡沫不同:「看起來激進,但尚未瘋狂。」事實上,Meta 的 AI 投資已開始反哺業務,改進廣告工具與內容推薦演算法,今年收入預計將達約 2000 億美元,市值維持在 1.5 兆美元高位。」
此外,在 AI 領域高歌猛進的同時,Meta 悄悄將觸角伸向人形機器人。今年以來,Meta 佈局明顯提速,年初在 Reality Labs 成立機器人部門,由 Cruise 前執行長 Marc Whitten 掌舵;祖克柏明確將 600-650 億美元年度預算重點傾斜至 AI 基礎設施與機器人項目。曾主導 Meta 智慧眼鏡的 Li-ChenMiller 出任機器人部門首任產品經理,團隊也吸收了 MIT 機器人專家 Sangbae Kim 等頂尖人才。
不同於特斯拉 Optimus、波士頓動力深耕工業場景不同,Meta 的人形機器人「Metabot」選擇了一條差異化路徑,打造「機器人產業的 Android 系統」,其核心邏輯源自於技術長 Andrew Bosworth 的判斷。
Bosworth 說:「人形機器人的瓶頸不在硬體,而在軟體。」現有機器人雖能完成後空翻等複雜動作,卻難以精準完成「拿起水杯」這類靈巧操作,Meta 瞄準這一痛點,打算透過開放軟體平台授權,讓符合行業規格的機器人硬件。
Meta 這一策略依托 Meta 的技術累積,手部追蹤、低頻寬運算、常開感測器等領域的技術可直接遷移至機器人研發,形成壁壘。
初期聚焦家庭家務助理場景,長期目標是建構 AI、感測器、軟體一體化的生態,目前已與多家硬體廠商合作,團隊整合了內部硬體經驗、學術資源及工程能力,為研發提供核心支撐。
產業分析師預測,Meta 的模式有望將人形機器人量產時間從 2028 年提早至 2025-2026 年,2030 年全球市場規模可望達 1500 億美元。
然而,這場野心勃勃的佈局背後暗藏多重挑戰。
近來,Meta 深陷詐欺廣告爭議,去年約 10% 收入涉嫌違規廣告,每天推送近 150 億條高風險內容,遭美國證交會 (SEC) 調查,新墨西哥州起訴 Meta 聊天機器人缺乏未成年保護,歐盟《數位服務法》指控內容審核機制不完善,最高恐面臨全球年收入 6% 的罰款。
財務數據亦顯現矛盾,今年第三季調整後淨利 186 億美元,廣告業務量價齊升,300 億美元發債獲 1250 億美元認購,彰顯機構對 AI 佈局的信心,但財報發布當天,股價大跌 11.33%,市值蒸發 2147 億美元,反映市場對核心業務風險的擔憂。
更有人質疑,大規模 AI 投資是 Meat 轉移外界對詐騙廣告問題的注意力。
技術落地的不確定性同樣嚴峻:人形機器人廣泛應用仍需數年,Meta 軟體平台何時支持第三方產品尚未明確,切斷第三方監管的舉動引發廣告商對合規能力的質疑,有望影響長期資源投入。此外,Reality Labs 持續虧損 (去年第四季虧損約 50 億美元),為機器人專案的持續投入蒙上陰影。
從本質來看,Meta 的機器人佈局是一場「生態換時間」的策略賭局,能否以軟體平台打破硬體壁壘,借 AI 累積重建機器人產業規則,在爭議與風險中突圍,將成為未來數年科技業最受關注的看點之一。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