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報導,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周二 (11 日) 表示,希望德國能出面敦促荷蘭政府撤銷對中資晶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的接管行動,呼籲歐洲在半導體供應鏈危機中「採取實際行動,糾正錯誤做法」。這是中國首次公開要求第三國介入安世半導體事件,顯示北京對歐洲處理中資企業問題的不滿已進一步升溫。
中方向德施壓 籲「糾正錯誤做法」
王文濤在與德國經濟與能源部長萊歇 (Katherina Reiche) 通話時表示,中方希望德方「積極敦促荷蘭政府採取切實行動,盡快糾正錯誤做法,撤銷相關措施,推動事件早日妥善解決」。相關談話已刊登於中國商務部官網。
安世半導體為中國聞泰科技旗下的荷蘭晶片製造商,生產用於汽車與電子產品的功率半導體與邏輯晶片。荷蘭政府於 9 月 30 日宣布以「歐洲經濟安全」為由,接管安世半導體控制權,指該公司有將歐洲產能外移至中國的風險。北京則回應指責荷蘭「干涉中國企業內部事務」,並於 10 月起對該公司在中國製造的晶片實施出口限制,引爆供應鏈緊張。
在本月稍早的談話中,歐盟及荷蘭官員雖多次強調將保持「對話開放」,但中方持續加壓,指責荷蘭「態度僵硬」,並呼籲布魯塞爾出面遊說撤銷接管決定。王文濤的最新發言,則標誌著北京首度要求德國代表歐洲施壓荷蘭。
德方維持謹慎 中歐矛盾持續擴大
德國經濟部拒絕就中荷雙邊爭議發表意見,僅表示與荷蘭保持「密切聯繫」。萊歇在通話中強調德中維持良好經貿關係的重要性,但也提及雙邊貿易失衡問題,並指出「中國新推出的廣泛出口管制措施,包含對稀土等關鍵原料的限制,違反國際標準,將對德國企業構成重大影響」。
隨著中荷爭端升溫,安世半導體晶片短缺導致德國汽車製造商與零組件供應商生產受阻,迫使柏林當局出面向北京施壓,要求放寬出口限制。雖然中國近期已對部分出口晶片放寬管制,使供應情況略有改善,但雙方在企業所有權與產能控制問題上仍陷僵局。
分析人士指出,若中荷談判破裂,供應鏈中斷風險恐再度升高,進一步衝擊歐洲汽車產業與電子零件市場。王文濤強調:「要確保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長期穩定,荷方必須展現建設性態度並採取具體行動。」
目前荷蘭尚未對中方的最新要求作出正式回應。此案已成為歐洲在中美科技競爭間尋求平衡的縮影,反映出中國在歐洲晶片產業的布局與政治影響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