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全球人工智慧(AI)運算對能源的巨大消耗,谷歌 (GOOGL.US) 近日發布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構想,名為「捕日者」(Project Suncatcher),計畫將其 AI 資料中心搬遷至太空軌道,以利用近乎無限的太陽能資源。
這項計畫的核心概念,是將谷歌自研的張量處理單元(TPU)AI 晶片,搭載於配備高效太陽能電池板的衛星上,環繞地球運行。Google 估計,在太空中運行的太陽能電池板,其發電效率將是地球上同類裝置的 8 倍,能夠實現全天候供電。
Google Paradigms of Intelligence 部門高級主管 Travis Beals 表示:「未來,太空或許將是實現人工智慧運算規模化的最佳場所。」此舉旨在避開地面數據中心因電力需求激增,所帶來的發電廠碳排放增加和電費上漲等資源限制問題。如果「捕日者」計畫成功啟動,這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太空資料中心。
儘管構想令人振奮,谷歌也坦承計畫面臨多項重大技術障礙:
高速通訊:為了與地面數據中心競爭,衛星群之間需要具備每秒數十太比特(Terabits)的數據傳輸通道,這要求衛星必須調整至彼此距離「幾公里以內」的緊密編隊狀態,遠低於目前的運行距離,增加了太空碰撞風險。
輻射耐受:衛星上的 TPU 晶片必須承受太空中更高的輻射強度。Google 已對其最新的 Trillium TPU 進行測試,結果顯示這些晶片在相當於五年任務壽命的總電離劑量下,仍能正常運行。
高昂成本:將大量硬體發射入太空的初始成本非常高昂。不過,該公司進行的成本分析預測,到 21 世紀 30 年代中期,太空數據中心按每千瓦年計算的能源成本,將有望與地球上同等規模的數據中心大致相當。
谷歌並非紙上談兵,他們已計畫與 Planet 公司合作,目標在 2027 年之前發射數顆原型衛星,用於在軌道上測試其硬體設備和運作模式。「捕日者」計畫代表了 谷歌對於 AI 運算可持續發展的極致探索,試圖透過地球軌道這一全新的疆域,開創能源效率與計算規模的新時代。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