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科技七巨頭掀起的裁員潮截至周五 (7 日) 已席捲近 10 萬人,這場被稱為「科技業第三次結構性洗牌」的變革,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重塑全球科技產業格局。
從 Meta 放棄元宇宙非核心業務、亞馬遜用 AI 替代數萬營運職缺,到特斯拉收縮汽車銷售轉向人形機器人研發,科技巨頭每一次人員調整與業務轉向,都在傳遞 AI 正從「工具」進化為「會用工具的工人」的信號,傳統職缺被算力資本碾壓。
北京顧問公司鼎帷咨询周四 (6 日) 出具研究報告指出,這場裁員潮的本質,是科技巨頭們用人才結構的「減法」換取 AI 核心能力的「加法」,Meta 的轉型最具代表性,受 Llama4 開源模型性能落後 (市占率不足 20%)、元宇宙業務投入回報率低(不足 5%) 的雙重壓力,Meta 果斷砍掉 Reality Labs 的 VR 體驗設計師、FAIR 實驗室初級研究員等崗位,甚至裁員技術運營部中層 AI 基礎設施運維經理。
但同時,Meta 為北大畢業的任泓宇 (GPT-4o 共同創造者)、清華校友趙晟佳(參與 ChatGPT 研發) 等頂尖 AI 人才開出千萬美元年薪,核心領軍總薪酬更突破 1-2 億美元,背後邏輯是 AI 模式下核心人才是「百倍工程師」「千倍工程師」,價值遠超普通人才,Meta 甚至願裁 100 至 1000 人騰出薪資,以支撐一個能定義未來的超級智慧實驗室。
亞馬遜的調整更顯迫切。面對電商物流成本高企 (去年佔 7.2%)、傳統廣告增速疲軟 (僅 8%),亞馬遜將資源砸向 AI 物流調度系統與 AWS 雲 AI,全球物流調度員因 AI 預測準確率達 98% 被批量替代,人力資源共享服務中心內的招聘專員 94% 被 AI 取代。這場「機器換人」的本質是用算力資本取代低效人力。
特斯拉的轉型則更具未來感。全球電動車銷售成長放緩 (去年僅增加 5%) 與人形機器人需求爆發 (Optimus 訂單破 1 萬台) 的雙重驅動下,特斯拉砍掉 60% 初級門市顧問、收縮住宅能源業務,卻在德州工廠新增 AI 產線技術專家,在機器人事業部招募人形機器人行為工程師。今年 90 億美元資本開支中,54 億投向 AI 領域,省下的 28 億薪資全砸向 Optimus 研發。馬斯克的算盤很清楚,汽車製造的黃金時代漸遠,「汽車 + 機器人」雙成長曲線才是未來。
但並非所有科技七巨頭都選擇「大換血」。輝達因地緣政治導致中國區營收佔比從 25% 降至 12%,卻將資源集中於高階 AI 晶片,液冷 AI 晶片架構師、邊緣運算工程師等職缺需求激增,Blackwell GB300 晶片研發投入不降反增。
微軟跟谷歌則依托軟體基因,以 AI 強化核心業務。微軟裁撤遊戲測試員、協調型總監,卻在 Azure AI 事業部新增多模態工程師,谷歌削減 Android 測試工程師,卻為 Gemini 模型搜尋團隊招兵買馬。
蘋果更是徹底,放棄投入超百億卻進展緩慢的自動駕駛,轉向手機端側 AI,Siri 生成式互動工程師、A19 Pro 晶片 AI 加速設計師成為新寵。
科技七巨頭做出的這些調整背後,是科技巨頭對「AI 適配性」的精準判斷。凡不符合「AI 賦能增效」或「高算力密度」的業務,均被列為資源置換對象。
傳統業務的收縮標準清晰,成長疲軟且 AI 替代空間大的如特斯拉汽車銷售、投入高回報低的如 Meta 元宇宙、地緣受限或技術滯後的如輝達中國區 GPU,均被果斷砍掉,而釋放的資源,80% 以上投向三類 AI 領域,分別是「AI + 實體場景」(特斯拉機器人、亞馬遜物流)、「高算力密度」(輝達高階晶片、微軟雲端 AI)、「短期見效 + 業務協同」(Google 搜尋、蘋果端側 AI)。
AI 對就業市場的衝擊,呈現「雙重替代」特徵,底層人力資本正被算力資本系統性取代。亞馬遜物流調度員因 AI 系統干預率降至 5% 被裁,特斯拉 60% 線下銷售因智慧客服替代消失。
更殘酷的是,一般高階人才正被「頂尖人才 + AI」組合擠壓;微軟將「工程師:經理」比例優化至 8:1,裁撤協調型管理者;Meta 裁掉入職 1-2 年的傳統 AI 研究員,轉而以 40% 薪資溢價挖角 OpenAI 核心成員。
產業正從「人才儲備」轉向「菁英壟斷」,唯有具備垂直領域深層累積的頂尖人才,能與 AI 形成指數級增效,而缺乏壁壘的資深者,淪為技術革命的「代價」。
這場變革的深層意義,遠超過短期降本。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論斷點破本質。他說:「過去的技術是工具,人類用工具幹活;AI 是會用工具的工人,自己就能幹活。」當 AI 從輔助工具升級為核心生產主體,產業邏輯被徹底重構。普通人力被替代,資源向「AI 工廠」與「百倍工程師」集中。
美國科技巨頭的裁員與轉型,既是應對 AI 革命的生存策略,更是全球科技產業的「壓力測試」。
對中國而言,這場「第三次結構性洗牌」提供了關鍵借鏡。技術替代、人才升級與資本投向的趨勢已不可逆。如何在 AI 浪潮中保留「AI 無法取代且能協同 AI」的核心業務,如何培養能與 AI 形成增效的頂尖人才,如何將資源投向高價值 AI 賽道,將決定未來三到五年中國科技行業的全球競爭力。
當「舊退新進」成為常態,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應對裁員潮的短期策略,更是重構產業邏輯的長遠佈局——畢竟,AI 革命的終局,屬於那些能駕馭「會用工具的工人」的玩家。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