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這個曾孕育出福斯、BMW、賓士等世界級汽車品牌的工業強國,正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分析師和產業協會近日共同發出嚴峻警告:在未來幾年內,德國汽車產業及其供應鏈,預計將流失超過 20 萬個工作崗位,衝擊範圍涵蓋物流、鋼鐵製造乃至研發。
這場危機不僅是單一企業的困境,更是作為德國製造業「壓艙石」的汽車產業,對整個國家經濟安全發出的警報。
數據顯示,裁員潮已然啟動。截至 2025 年 6 月的前一年中,德國汽車業已裁減 5.15 萬個職位,佔同期製造業裁員總數約一半。而導致這波裁員的直接原因,是巨頭們獲利能力的斷崖式下跌。
福斯汽車在前三季淨利年減逾 60%,第三季更出現 10.72 億歐元的巨額虧損;賓士和寶馬的淨利潤也分別下滑約 50% 和 29%。昔日的光環正迅速褪色,人們不禁要問:德國汽車業究竟做錯了什麼?
困境一:電動車轉型遲滯與成本劣勢
德國汽車工業的困境,與全球電動車(EV)浪潮的崛起息息相關。當特斯拉(Tesla)和中國製造商迅速佔領市場時,歐洲的電動化轉型顯得被動且倉促。
儘管德國汽車製造商投入數十億美元試圖迎頭趕上,但結果卻是令人痛苦的:龐大的資金投入限制了戰略靈活度,而高昂的生產成本、不夠吸引人的設計以及競爭力偏弱的技術,使得德國電動車在高競爭的市場中處於劣勢。
研究指出,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威脅不僅在於成本,更在於他們的產品矩陣、設計和技術吸引了不關心品牌傳承的年輕消費者。這凸顯了德國老牌車廠的核心痛點:其優勢或許只剩下過去積累的品牌形象,這對於以技術為賣點的工程產品而言,無疑是致命的弱點。
困境二:朝令夕改的政策搖擺不定
德國汽車業的頹勢,某種程度上是政治混亂下的必然結果。政策的劇烈搖擺,對產業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一開始,在歐盟能源轉型目標的推動下,德國曾大力支持電氣化。然而,僅僅一年後,迫於財政壓力,德國政府突然取消了對純電動車的購車補貼,直接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嚴重抑制了市場需求。
這項政策急轉彎,使得汽車製造商對電動化目標開始動搖,投資趨向謹慎,最終形成了「需求不足加供給收縮」的負向回饋。
更具爭議的是,在 10 月份的汽車峰會上,德國總理梅爾茨承諾將盡可能取消歐盟自 2035 年後禁止銷售新內燃機汽車的禁令,為燃油車爭取喘息空間。然而,此舉卻直接與歐盟的碳中和目標相悖,實現難度極高,並迫使已快速行動的汽車廠商陷入「沒有指南針」的尷尬局面,削弱了市場對電動車作為未來首選技術的信心。
兩大巨頭福斯和賓士對此保持沉默,甚至有消息指出福斯並不支持延後目標,反映了業界對政策混亂的擔憂。
困境三:內外交困與僵化的開發思維
除了轉型失速與政策不穩,德國汽車業還面臨高昂的內部成本與嚴峻的外部貿易壓力。
貿易經濟學家指出,快速上漲的薪資成本,以及工業產品成本中包含的官僚主義和繁文縟節,都是阻礙德國產業發展的棘手難題。
此外,德國在技術研發上也表現出求穩求全的保守態度。以自動駕駛技術為例,德國製造商對於使用「不成熟系統」進行量產抱持絕對保守的態度,政府也限制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僅能在預先批准的路線或遠端監控下運行,導致測試系統被屢屢抱怨過於謹慎死板。這種缺乏銳意進取的勇氣,阻礙了技術的快速迭代。
屋漏偏逢連夜雨,外部壓力也接踵而至,美國施加的汽車關稅和製造業回流組合拳,進一步降低了歐洲汽車業的盈利能力和投資意願。
面對這些挑戰,根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的調查,近三分之二的供應商表示計劃裁員,約 80% 的供應商打算推遲或取消既定投資,或遷往海外。
從昔日榮光到今日困境,德國汽車業的頹勢與電動車轉型不順、競爭加劇、高昂成本、貿易戰等諸多因素有關。然而,究其根本,難以統一且搖擺不定的政策態度或許才是核心問題。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