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美國總統川普推出汽車關稅政策時,全球各大車廠曾如臨大敵,憂心這將是一場產業災難,但如今事態發展卻出乎意料。儘管關稅仍構成壓力,但車廠整體情況遠比預期樂觀,利潤甚至可能超越川普 1 月上任前的水準。
最初,當川普宣布對進口車及零件加徵 25% 關稅時,所有車廠都陷入恐慌。美國本土車廠也好,海外品牌也罷,均高度依賴進口零件,墨西哥和加拿大更是主要來源。
福特汽車 (F.US)       執行長 Jim Farley 當時直言,關稅將為產業帶來「前所未有打擊」,但現實很快就緩和,因川普政府迅速調整政策,降低了最嚴重的影響。
通用汽車 (GM.US)       將原預估的 50 億美元年度成本削減 5 億,福特更將今年關稅成本預期從 20 億腰斬至 10 億,德國車廠福斯雖因歐洲電動車業務等其他問題,第三季虧損 10 億歐元,但關稅造成的損失被稀釋,且全年虧損仍低於預期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車廠並未將關稅成本直接轉嫁給消費者。儘管部分車廠透過拆分配置收費、停產低利潤車型等方式消化壓力,但新車均價僅年增 4%,約 5 萬美元。若美加墨新貿易協定達成,或與南韓自貿協定推進,關稅成本還有進一步下調空間。
更關鍵的「意外之財」來自於監管政策調整。今年 7 月通過的稅收與支出法案,取消了車廠因燃油效率不達標而必須支付的高額罰款。過去,車廠為規避處罰,必須斥資向特斯拉等「零排放積分」企業購買配額,如今這項負擔完全消失。
福特財務長 Sherry House 上月表示,已無需再為未來計畫購買 25 億美元積分。
分析師指出,此舉可讓每輛汽車製造成本降 3%-5%,車廠還能增產高利潤的大型卡車和 SUV。此前,受排放標準限制的車款,如今正成為利潤增長點。福特打算明年將 F-150 和 F 系列皮卡增產逾 5 萬輛,通用也考慮將密西根工廠從虧損電動車轉向燃油車生產。
獨立分析師 Jeff Schuster 總結道:「儘管關稅仍是阻力,但車廠消化得很好。監管成本消失後,行業健康狀況比 4 月時樂觀得多。」
Wedbush 證券分析師 Dan Ives 也認為,車廠成功應對了雙重挑戰,短期前景甚至優於年初預期。
從最初的「災難預警」到如今的「超預期樂觀」,汽車產業在政策波動中展現韌性,關稅壓力趨緩與監管鬆綁的雙重利多,不僅讓車廠利潤修復,更讓消費者免受大幅漲價衝擊。未來若貿易協定進一步落地,這場政策風暴對汽車業的考驗有望畫上更圓滿的句號。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