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周四 (30 日) 在南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後,宣布達成為期一年的貿易「停火協議」,形容會談「非常棒」。川普強調,協議將為美國帶來繁榮與安全。不過,分析認為,此次成果更多是雙方互釋善意、爭取時間的暫時性緩和,難以撫平深層矛盾,美中競爭恐將持續拉鋸多年。
互相讓步換喘息空間 停火是延遲對抗、非解決問題
此次停火包含美國下調與非法芬太尼相關商品的關稅,並延長目前約 47% 的對等關稅暫停措施,使中國製造依舊維持全球競爭力。美國也同意擱置擴大對列入黑名單企業的出口限制,避免中國加強稀土管控進一步升溫局勢。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 中國經濟專家甘思德 (Scott Kennedy) 指出,這反映北京藉由掌握供應鏈關鍵資源「迫使美方退後一步」。
川普則取得多項短期政治與經濟回報,包括中國恢復採購美國大豆、維持稀土出口穩定,以及推動 TikTok 美國業務出售避免遭禁。他在社群平台表示,這些成果將「為數百萬美國人帶來繁榮與安全」。
然而,在關鍵的貿易失衡、產業補貼與市場准入等結構議題上,雙方並未取得任何實質突破。市場普遍認為,停火內容多為技術性管理調整,難以代表關係全面回溫。
新加坡盛寶銀行 (Saxo Markets) 首席投資策略師 Charu Chanana 直言:「表面和緩,但市場真正想看到的是具體聯合聲明,而非單純的友善氣氛。」
不是脫鉤、而是「戰略脫鉤」 各自加速強化自主科技鏈
川普前任首席貿易談判官萊特海澤 (Robert Lighthizer) 分析,美中不會完全脫鉤,而是走向更深度的「戰略脫鉤」:非國安領域維持往來,但在科技、防務與關鍵供應鏈分道揚鑣。他也直言,此次協議效期恐有限,「數個月或一年後,美中會再回到談判桌」。
川普並透露,他計劃明年 4 月訪中,習近平也將擇期回訪美國,顯示停火仍需持續維繫。他強調,協議將「每年重新談判」,意味一切具高度可變性。
在此同時,美國積極深化與日韓合作,爭取在造船與稀土等戰略領域取得技術與投資優勢。中國亦透過新五年計畫加速半導體與高科技自主化,建構不依賴美國的產業鏈。資產管理公司 Eurizon SLJ 執行長 Stephen Jen 指出:「兩國正快速建立各自獨立的經濟生態系。」
川普任內部分成果可望帶來短期政治效益:農業州選民因大豆銷售回升而受惠,TikTok 議題也有助爭取年輕族群支持。然而,這些利多難以回應長期的不信任與制度競爭。
稀土牌奏效?科技攻防持續拉鋸 難脫「雙輸」風險
中國掌握全球稀土供應,是本次談判的重要籌碼。分析指出,美國擱置擴大限制,等同降低影響範圍,避免波及多達 2 萬家中國企業。智庫專家表示,此舉讓北京取得短期優勢,也彰顯中國在供應鏈上的戰略自信。
中國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曾任中國商務部顧問 Tu Xinquan 指出:「至少現在,中國抓住了美國的弱點。」但他也表示,稀土作為談判籌碼能否長期奏效仍待觀察。
市場層面上,分析普遍認為,此次會晤在氣氛上有利改善,但缺乏共同聲明及具體制度設計,使投資人難將樂觀情緒轉化為強烈信心。整體而言,雙方暫時選擇避免「雙輸」局面,但實質上仍朝競爭加碼方向前進,美中對立不會因一次停火而降溫。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