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定本周在南韓舉行峰會,雙方將宣布新一輪緩解貿易緊張的協議。儘管市場對此反應正面,但分析人士警告,這次協議著重於短期讓步與外交成果,並未觸及國安與科技等核心矛盾。
短期協議止血 市場樂觀但內容淺層
川普周一表示,對與中國達成協議「感覺很好」,在此之前,雙方談判代表於馬來西亞揭示多項初步協議,預料包括中國恢復購買美國黃豆、美方則撤回原本威脅的 100% 關稅,以換取北京釋出稀土磁礦供應的承諾。消息激勵市場情緒,MSCI 全球股市指數本周觸及歷史高點。
然而,多數分析指出,這些協議屬於「容易摘取的果實」。清華大學研究員孫成浩 (Sun Chenghao) 指出:「這些短期成果讓後續談判更艱難,真正的高風險議題仍被擱置。」他認為,未來幾年美中雙方更可能透過一連串分階段、具體的產業協議逐步談判,而非一次性「大協議」。
深層分歧未解 補貼與科技戰仍待談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持續敦促中國透過提振內需來平衡經濟,但北京上週發表的政策文件卻重申,以製造業與科技自給自足作為 2030 年前的發展主軸。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顧問甘迺迪 (Scott Kennedy) 指出,雙方並未就國家補貼、技術競爭與經濟安全等根本問題展開實質討論。
雙方官員近期亦就稀土出口與出口管制展開磋商。貝森特透露,中國可能暫緩一年的稀土出口限制,但摩擦依然存在。外界關注北京如何執行「含有中國稀土元素產品須受管制」的規定,此舉曾引發歐洲企業抗議。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不太可能放棄稀土作為外交籌碼,「那將是愚蠢之舉」。
另據報導,芬太尼議題成為雙方近期少數取得進展的領域,美方可能因此下調針對該議題施加的 20% 關稅,作為緩和姿態。不過,對於先前貿易戰遺留的「第一階段協議」執行情況調查,美方尚未撤回。
專家普遍認為,此次協議只是表層穩定,雙方雖都希望避免再度陷入報復循環,但在國安與經濟體制上的矛盾依舊深刻。前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事務的亞太助卿康達 (Daniel Kritenbrink) 表示:「目前雙方聚焦穩定,但根本關係並未改變。」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