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近日公布 2025 財年年報,年度營運虧損達 1.13 億美元 (約 8.04 億台幣),是該校自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虧損 1000 萬美元後,時隔五年重現赤字,更創下 2011 年來最大年度虧損紀錄。身為全球最富有的大學之一,2025 財年哈佛大學捐贈基金規模高達 569 億美元,年增近 7%。
看似充實「口袋」為何難掩虧損?關鍵在於哈佛大學收入結構的脆弱性。捐贈基金雖為主要來源,但逾 80% 受捐贈者限制,僅能用於特定獎學金、研究計畫或設施維護,實際可用於營運的僅 20%。2025 財年,這部分資金僅分配 25 億美元,佔全年預算的 37%,遠不足以涵蓋開支。
但壓垮駱駝的關鍵稻草是外部政策衝擊。美國總統川普以「治理改革」為由,要求哈佛妥協獨立性被拒絕後,先是凍結 22 億美元撥款以及 6000 萬美元項目合約,今年 5 月又取消其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直接影響近三分之一學生群體的學費收入。
此外,川普政府也威脅將捐贈基金稅率提至 8%,若取消免稅地位,哈佛必須補繳至少 1.58 億美元房產稅。在多重壓力下,哈佛財務鏈急劇吃緊。
雪上加霜的是聯邦研究資助下滑。2025 財年,哈佛獲聯邦贊助收入 6.29 億美元,佔總收入 9.4%,較前一年度下降 8%。以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為例,在 4 億美元年收入中,近半依賴聯邦及州政府撥款,此次 2 億美元凍結款超出學院 1.5 億美元儲備金,該學院被迫裁員、縮減博士生規模,並擱置科學研究計畫。
為因應危機,哈佛已啟動裁員、凍結招募及加薪等措施。
美國高等教育協會主席 Ted Mitchell 警告:「哈佛正站在懸崖邊緣。」
這場危機不僅是財務虧損,更威脅學術自主。當外部干預滲透,高校恐喪失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淪為附庸。
哈佛大學的困境凸顯出美國頂尖學府的集體隱憂。在政治干預與資金緊縮雙重夾擊下,如何平衡學術自由與生存壓力,恐將成為所有美國大學未來必須直面的生存測驗問題。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