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在周三 (15 日) 邁入第 15 天,至今仍未見緩和,這場始於預算撥款的僵局,正從國會中的政治博弈延伸至經濟。儘管當前對金融市場未造成劇烈衝擊,但隱性影響正隨時間推移逐步顯性化。
目前,約 60 萬名聯邦政府員工仍處於無薪假狀態,其餘多數文職人員雖堅守崗位,卻也未收到當月薪水。白宮與國會辦公廳均確認,所有人員將在停擺結束後補發薪資,但短期收入中斷已引發基層員工的普遍焦慮。
更重要的是,經濟層面的「變數」正在累積,經濟學家根據歷史經驗估算,政府每停擺一周,每季實質 GDP 成長率將被拉低 0.1 至 0.2 個百分點。若停擺能在季底前結束,部分產出損失有望在隔年一季回補,但若美國政府停擺持續至 10 月以後,對美國第四季經濟的拖累將更難逆轉。
上周末,川普透過 Truth Social 平台宣布將設法為現役軍人發放薪資,這批人員本應在周三領到薪水,卻因美國聯邦政府停擺陷入「無薪工作」困境。儘管目前尚不清楚當局動用了何種法律授權,但這項措施被視為緩解輿論壓力的重要嘗試,因軍人不滿若持續發酵,可能成為推動國會兩黨妥協的新痛點。
目前最迫切的風險是停擺對經濟數據收集與發布的連鎖衝擊。美國勞工部的勞工統計局已緊急宣布,下周五 (24 日) 將照常發布 9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因數據採集工作在停擺前已完成,此舉可確保社會安全管理局獲取必要信息,推進年度生活成本調整。
但若停擺延到下星期,10 月數據收集將陷入困境:失業率、CPI 等核心指標依賴的調查樣本若不足,恐導致 10 月數據嚴重殘缺,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勞工統計局與經濟分析局恐被迫跳過 10 月數據發布,直接銜接 11 月數據。
當前停擺與 2013 年 16 天停擺的情況高度相似。當年 10 月非農就業報告延後 18 天發布,CPI 樣本量僅達常規水準的 75%。若本次重演「資料斷檔」,聯準會 (Fed) 的決策依據將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這對貨幣政策路徑的影響已開始顯現。停擺前,市場普遍預期 Fed 本月將再降息 1 碼,如今隨著停擺持續,市場更確信「後續需再加碼寬鬆」。
Fed 主席鮑爾周二 (14 日) 明確指出,本月降息計畫仍在推進,量化緊縮政策則可能已經接近尾聲。
近期發布的美國經濟數據也支撐鮑爾判斷。ADP 就業人數減少 3.2 萬,創 2023 年 3 月以來最差紀錄,芝加哥聯準銀行預估 9 月失業率微升至 4.34%,全球大型企業聯合會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家庭對勞動市場的悲觀情緒加劇。儘管 9 月核心 CPI 料將月增 0.27%,與今年前八月平均 0.25% 基本一致,但在缺乏新數據支撐的情況下,Fed 對經濟的判斷難以根本轉變。
更長遠來看,10 月資料空窗期將導致 11 月至 12 月迎來「資料洪流」,屆時將迎來 3 份就業報告、2 份 CPI 數據密集發布。這意味著,今年 12 月 Fed 會議將成為關鍵節點,屆時決策官員將擁有更完整的經濟圖景,市場目前維持 12 月再次降息 1 碼預期,但調整更可能發生在此次會議,而非本月會議。
美元走勢則陷入「短期支撐與中期承壓」的矛盾。一方面,停擺引發的避險需求與「數據真空」帶來混亂支撐;另一方面,經濟放緩與降息預期升溫的中期利空效應,將隨停擺時間延長逐漸壓倒短期利好。
目前,Polymarket、Kalshi 等預測市場平台顯示,停擺持續至 10 月底機率已上升至大約 70%。這場沒有贏家的政治僵局,正從「流程性延誤」演變為「經濟考驗」,對美國經濟的深層衝擊或許才剛開始。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