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3 日),美國總統川普對哈馬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對方 3 天內回應其「加薩 20 點和平計畫」,否則美國將全力支持以色列「讓哈馬斯遭遇地獄打擊」,哈馬斯隔日即回應並高度讚揚特朗普,更同意釋放所有人質、移交加薩管理權並立即開啟和談。此舉令川普欣喜若狂,當場將哈馬斯回覆全文轉發社群媒體,還放話將親赴中東談判,字裡行間盡是得意。
這一戲劇性轉折瞬間點燃全球關注。西方媒體紛紛吹捧川普「調停奇蹟」,多國領導人亦加入「讚譽陣營」,彷彿加薩和平已觸手可及。若真促成停火,川普念茲在茲的諾貝爾和平獎或將再近一步。
然而,英國《經濟學人》此時卻潑冷水直指這場「調停大戲」很可能「爛尾」,問題核心在於川普 20 點計畫的「表面宏大」與「實質空洞」。
《經濟學人》分析指出,川普的 20 點和平計畫看似複雜,實則僅圍繞三點:哈馬斯解除武裝、釋放人質並流放高層、由技術官僚組建臨時治理委員會,川普親任監督委員會主席;加薩去軍事化,由美國、約旦、埃及等國派維和部隊進駐,以色列分階段撤軍,其中最關鍵的「哈馬斯解除武裝」才是和平基礎,但哈馬斯的回應恰恰避開了這一核心。
表面看,哈馬斯釋放 48 名人質、同意臨時機構接管加沙,似乎滿足川普要求,但細究後可發現哈馬斯僅口頭提及「按民族自決與國際法處理其他問題」,對「解除武裝」隻字未提,反藉機索要國際援助、強調「參與加沙重建」。
換言之,哈馬斯僅以「釋放人質」換取短期利益,對「放棄武裝」絕無讓步。
這種「避重就輕」的套路,哈馬斯早有先例。今年 1 月以色列提出停火方案時,哈馬斯同樣表面同意,卻將協議拆分為三階段,僅執行首階段的釋放人質換取以色列釋放哈馬斯成員,後續階段全數作廢。
《北向財經》報導指出,哈馬斯此次面對川普最後通牒是在故伎重施,先用「釋放人質」換取喘息空間與援助,至於「解除武裝」「放棄加薩控制權」,絕無可能。
客觀來說,川普計畫充滿天真,要求哈馬斯「等同於投降」的條款,既未考慮巴勒斯坦建國訴求,也未觸及以哈根本矛盾。
此外,所謂「多國維和部隊」實際上由美國主導,加薩恐淪為美國「海外影響力延伸」,哈馬斯若解除武裝,更將面臨以色列追殺,生存空間蕩然無存。因此,哈馬斯的「積極回應」不過是緩兵之計。
至於川普为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專家認為他也許有兩重考量:其一,他習慣「見好就收」,只要有一絲成功跡象,便急於宣布勝利;其二,諾貝爾和平獎將於周五 (10 日) 揭曉,川普此前已放話「不給獎是對美國的侮辱」,此刻炒作「中東和平功臣」形象,顯然為衝獎鋪路。
綜合來看,這場被譽為「奇蹟」的調停,更像是川普的「個人政治秀」。哈馬斯的拖延、20 點計畫的先天缺陷,加上以哈根本矛盾未解,都預示著川普的「和平夢」恐將重蹈調停俄烏戰爭覆轍,最終淪為又一個「爛尾工程」。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