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獎周一 (6 日) 正式揭曉,自 1901 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設立獎項以來,諾貝爾獎已持續頒發 124 年,累計表彰超過 1000 名傑出貢獻者。令人矚目的是,最初僅 3100 萬瑞典克朗的遺產不僅未被耗盡,反而透過精妙的投資運作增值近 200 倍,支撐著獎項的持續繁榮。
諾貝爾獎的誕生源自於一份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遺囑。1895 年,諾貝爾在逝世前將大部分財產注入基金,要求每年以投資收益獎勵「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者」。
1901 年首次頒獎時,每位得獎者僅獲 15 萬瑞典克朗,但這筆金額已相當於當時教授 20 年的薪資。隨著基金會投資策略的演變,獎金數額經歷了劇烈波動。
每年獎金數額因投資收益波動而變化。1981 年,每個獎項的獎金是 100 萬瑞典克朗,到 2001 年已增至 1000 萬瑞典克朗,此後維持逾 10 年。
當然,炒股也不總是賺錢的。2011 年,由於全球股市普遍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虧損了 1900 多萬瑞典克朗。這一年,每項獎金金額也從 1000 萬瑞典克朗降到 800 萬瑞典克朗。
2017 年,隨著全球股市轉好,獎金增加到 900 萬瑞典克朗。
諾貝爾基金會繼續為改善財務狀況做出努力。為了減低市場風險,基金會開始加大避險基金的投資。 2019 年,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配置中,股票超過一半,房地產與基礎建設投資 10%,還有固定收益類產品 10%,加上避險基金 25%。
2020 年,得益於整體市場表現良好以及有效的資產管理,諾貝爾基金會年投資回報率接近 9%,財務穩定性有很大提升。這一年單一諾貝爾獎的獎金也增加至 1000 萬瑞典克朗。
2022 年底,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資本已達 57.99 億瑞典克朗。到了 2023 年,更是漲至 61 億瑞典克朗,這年的諾獎單項獎金金額更升至 1100 萬瑞典克朗,成為一百多年歷史的最高獎金金額。這筆金額也一直延續至 2025 年,而與 1901 年最初的獎金相比,諾貝爾獎的獎金價值提升了 300%。
支撐這項奇蹟的核心在於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智慧。早期受限於遺囑約束,基金會僅能投資國債等低風險資產,導致資金成長緩慢。
1950 年代政策鬆綁後,諾貝爾基金會逐步建構多元化投資組合。1980 年代美股牛市使其資產規模突破 10 億克朗,2000 年後房地產與避險基金成為新引擎。
2023 年數據顯示,諾貝爾基金會資產配置涵蓋 55% 股票、25% 避險基金、10% 房地產及 10% 固收產品,全球配置策略有效分散風險。這種與時俱進的投資哲學,讓諾貝爾基金會年報酬率長期穩定在 4%-9% 區間,2020 年更創下 18.4% 的驚人收益。
獎項的持續增值與全球經濟格局緊密交織。1990 年代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基金會透過增持美國科技股實現資產翻倍;2008 年金融危機後,迅速調整至防禦性資產組合,成功規避系統性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諾貝爾基金會始終將 90% 以上收益用於獎金發放,僅保留必要營運資金,這種「取之於市場,饋贈於人類」的模式,使其在通膨壓力下仍能維持獎金購買力。
從 1901 年首屆頒獎至今,諾貝爾獎見證了科技革命的浪潮;從居禮夫人兩度摘得化學獎,到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從愛因斯坦相對論獲物理獎,到 2024 年 AI 研究斬獲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項始終引領人類認知邊界。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