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近期宣布的對進口重型卡車徵收關稅 25% 的消息,又往德國汽車業脆弱的現狀上潑了一盆涼水。
德國最大汽車零件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未來五年將裁減 1.3 萬個崗位的消息,「是最後一記警鐘,刺痛了德國的工業心臟。」德國巴登 - 符騰堡州經濟、勞工和旅遊部長妮可 · 霍夫邁斯特 - 克勞特(Nicole Hoffmeister-Kraut)如此表示。
面對德國汽車疲於應對川普關稅、銷量下滑、利潤預警之際,德國總理梅爾茨計劃 10 月 9 日主辦一場汽車峰會,預計德國多位部長、州長、主要製造商和供應商、員工代表都會出席。
據《第一財經》周一(29 日)報導,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索邦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永升表示,以目前德國經濟數據和現狀來看,德國經濟仍然沒有走出危機的跡象,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考慮到關稅影響,以及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徹底復甦可能要等到 2026 年之後。
高盛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 DAX 指數的行業結構在 2025 年出現根本性轉變,曾經佔主導地位的汽車及零件行業權重已從 2015 年的約 21% 下降至不足 10%。
當前德國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艱難應對需求減弱、勞動力和能源成本升高,以及其他製造商日益激烈的競爭,同時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也給德國汽車業帶來打擊。
與此同時,德國汽車製造商在電池技術上投入數十億歐元,卻發現市場向電動車轉變的速度不如預期。
這些壓力迫使德國製造商不得不痛苦裁員。除了博世,大陸集團、舍弗勒集團和采埃孚集團也在削減崗位和開支,福斯汽車、保時捷集團同樣在裁員和減產。
由於需求疲軟,福斯汽車正在限制產量,並暫時關閉兩家德國電動車工廠。同時,福斯汽車正在德國展開大規模重組,並表示到 2030 年要在德國裁員 3.5 萬人。
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德國汽車行業總體上已裁撤約 5.5 萬個工作崗位。到 2030 年,還會有數萬個崗位消失,而該行業目前雇傭超過 70 萬名員工。
「博世宣布大規模裁員,這僅僅是德國重大工業重組的開始。」德國工業研究與創新研究院院長 Marcel Fratzscher 表示:「未來幾年,我們會看到更多裁員和破產。」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主席施尼策表示,博世裁員表明「結構性變革正在深入德國知識密集型製造業的核心」。她表示,向電動車的轉變意味著需要更少工人,政策制定者需要支持勞工再培訓,以便勞工能夠進入國防等快速發展行業。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