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業內幕》周二 (5 日) 報導,儘管 AI 熱潮席捲全球,但 BCA Research 首席全球策略師 Peter Berezin 認為,這股風潮無法阻止美國經濟衰退的腳步。
Berezin 在周一給客戶的報告中表示,美國未來 12 個月仍有 60% 機率陷入經濟衰退。他指出,即使市場盛傳 AI 能提升生產力、刺激經濟成長以抵銷川普關稅的衝擊,但經濟緊縮若真的來臨,AI 狂熱恐無力回天。
最新就業數據已發出明確警訊。7 月美國非農新增就業人數遠低於預期,5、6 月數據也向下修正近 26 萬人。
不過,股市仍在歷史高點附近徘徊,可能反映投資人對 AI 的樂觀情緒,同時也相信勞動市場疲軟只是川普關稅造成的「暫時性」壓力。但 Berezin 潑冷水說道:「AI 熱潮更像是股市故事,而非經濟現實,至少目前如此。」
AI 無法緩衝衰退的五大理由:
1. AI 支出效益需時間發酵
大型科技公司在 AI 領域砸重金,但資本支出主要集中在輝達 (NVDA.US) AI 晶片等科技設備,而這些產品並非在美國製造。Berezin 表示:「雖然部分支出可能回流美國,但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發生。」
2. 科技就業市場走下坡
科技業就業顯示該產業成長已過高峰。根據 BCA 分析,IT 服務業 7 月就業人數低於 2024 年底水準,電腦和電子製造業民間就業增幅也接近歷史低點。
3. 能源價格攀升
AI 發展帶動資料中心需求激增,但美國目前能源供應不足,導致電價上漲,進而衝擊民眾消費能力。
根據 PJM Interconnection 數據,躉售電價較去年大幅上漲 22%。這對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因為個人消費支出佔美國 GDP 高達三分之二。
雖然 6 月消費支出表現超出市場預期,但 5 月卻出現 0.9% 的下滑,顯示能源成本上升已開始對消費者荷包造成壓力,可能拖累整體經濟成長。
4. 生產力提升尚未實現
目前沒有太多跡象顯示 AI 大幅提升生產力。「後 ChatGPT 時代」(2022 年第四季至今) 生產力成長平均約 2.1%,低於網路泡沫高峰期,也與過去十年平均水準相當。
Berezin 指出:「數據並未顯示生產力出現結構性加速。」他提醒,個人電腦問世約 15 年後,生產力成長才在 90 年代末期加速,AI 效益可能也需要很長時間才會顯現。
5. 其他衰退指標亮紅燈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六大」衰退指標顯示,經濟可能已過商業周期高峰。根據 BCA 分析聯準會數據,4 月以來民間就業下滑 0.5%;製造業和貿易實質銷售額,以及扣除政府移轉支付的實質所得等消費力指標,近幾個月也略微下滑。
儘管最新就業數據引發衰退擔憂,華爾街多數預測師仍預期經濟能在 2025 年軟著陸。包含高盛 (GS.US) 、美國銀行 (BAC.US) 和摩根大通 (JPM.US) 等投行近月來都調降衰退機率,主要因川普在解放日後淡化部分關稅政策。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