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港府7月30日發佈新一份《香港營商環境報告》。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馬時亨表示,報告充分展現香港的營商優勢,包括政府廉潔高效、資金自由進出、金融制度穩定,以及香港貿發局、香港投資推廣署及經貿辦“三位一體”推動貿易的協同效應,進一步強化香港的營商環境。馬時亨建議香港調整貿易策略,開拓東南亞、南美及非洲等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近期宣佈取消非洲國家商品進口關税,香港應把握機遇,研究成為中國與非洲之間的貿易中介,促進非洲商品經香港進入內地市場。
馬時亨指出,疫情期間香港因遲遲未開關,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曾一度被新加坡追上。然而,開關後憑藉“一國兩制”的優勢,香港吸引眾多企業來港上市,銀行及保險業表現出色,今年首次公開募股(IPO)尤為強勁,鞏固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他強調,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定位,使其成為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理想平台,展現出比許多地區更強的應變能力。
此外,美國將於9月29日起終止所有國家及地區小額包裹免税待遇,馬時亨表示需進一步研究其對貿易、供應鏈及航運的影響,暫難評估對跨境電商及物流策略的具體衝擊。
馬時亨亦比較香港與瑞士,指出兩地人口相若,均在金融、旅遊及創科領域表現出色,但瑞士的工業發展均衡,涵蓋鐘錶、藥粧等特色產品,而香港過於側重金融業,行業分佈不均。他認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為香港高增值工業帶來契機,特別是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他舉例指,多年前一間芯片公司因香港土地不足轉往上海,顯示土地問題曾限制工業發展,而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可彌補這一不足。他兩週前視察該區,對其前景表示樂觀。
馬時亨提到,2019年事件及疫情影響外媒對香港的看法,部分外國人對香港存在“先入為主”的誤解。他強調,未來將加強推廣“説好香港故事”,提升國際社會對香港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