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港交所(00388)早前就下調股票最低上落價位諮詢市場,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表示,下調最低上落價位以後,由於買賣盤會被分散,於報價機所看到的排盤一定較以往少,這對可見流動性造成負面影響,有礙價格發現,亦可能抑制了某類投資者的交易意願。港交所在建議時已考慮以上因素並篩選出受影響股票,不是盲目將所有證券都納入下調範圍;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認同港交所的做法。
陳志華建議,直接將受影響證券的輸入限價由目前正負24價位直接提升至正負48價位之內,非但簡單易明,亦完美解決限價收窄的問題,相信採用以正負48價位一定會比額外計算3.5%更易為從業員及投資者所適應。
不過,陳志華不認同同一類型的證券採用多價位表模式,目前市場已缺乏一致性,因為每隻股票都已經要區分:有否提供月度股票期權、每週股票期權、股票期貨、衍生權證,或是否納入雙櫃枱模式、可進行賣空、市場波動調節機制、滬港通或港股通名單中等。如果還要將不同股票劃分不同價位表,可能將“缺乏一致性”演變成“造成混亂”。該會認為所有證券需採用單一價位表模式以維持港股市場簡單低成本的市場結構。
陳志華亦不認同報價規則,包括不同交易時段,以及在港交所交易系統以內及以外達成的交易適用的相關規則,在現行價位要求上附加以百分比為基準的要求。目前交易系統買賣盤輸入的限價是最佳排盤的正負24價位之內,但隨着最低上落價位縮小,受影響證券的輸入限價也將收窄。雖然建議附加3.5%並以較高者為準的放寬,但亦不能有效將價格限制範圍變回下調前一樣寬闊。如果建議被採納,將會使輸入限價收窄,交易效率受影響,或不利市場活動。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重申,所有改動必需清晰及給予市場參與者充足時間作準備。若港交所於檢討第一階段下調最低上落價位見成效後決定推行第二階段,預期所需要的準備時間在3個月以內。
據瞭解,6月28日,港交所刊發諮詢文件,建議縮窄若干價格範圍股票的最低上落價位(交易所買賣的證券最小价格變動單位),以降低整體交易成本及提升流動性。諮詢期到9月20日結束。港交所表示,本次的目標為持續優化市場微結構,並希望藉此提升流動性,除股票外,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及股本權證的最低上落價位也列入範圍。
港交所在刊發諮詢文件中稱,日均成交金額作為衡量流動性的標準指標,一般顯示市場對個別股票的買賣意願。雖然按數量計算有超過34%的股票價格均為0.5港元以下,但此價格範圍內的股票之日均成交金額在整個市場的日均成交金額中佔比有限。因此,價格在0.5港元以下的股票一般被視為流動性較低的股票,如將其最低上落價位下調,或會損害本來已見不足的掛盤冊、可見流動性會更少。因此,該類股票將不會是本次下調最低上落價位的主要目標對象。
港交所擬分兩階段,逐步實施有關建議。第一階段是股價10港元至50港元價格範圍的證券,建議將其最低上落價位下調50%至60%。港交所將視乎首階段的實施情況及影響,再考慮是否實施第二階段,將股價0.5港元至10港元價格範圍的證券最低上落價位下調50%。該所預期,第一及第二階段將分別涉及約300只及1300只證券,分別佔日均成交總額近30%及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