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傳言,中國中藥(00570)終於“官宣”私有化退市。
2月21日晚,公司公告稱,國藥集團擬以每股4.6港元的價格將中國中藥私有化,相對於此次停牌前收市價3.43港元,此次私有化價格溢價約34.11%。中國中藥將於2月22日恢復股份買賣。根據國藥集團的相關持股比例計算,此次私有化的總代價約為154.5億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停牌正式公告私有化前兩天,中國中藥股價大漲,兩天漲幅達17.87%。此外,受私有化利好消息刺激,中國中藥週四(2月22日)開盤即迎來大漲。截至收盤,漲24.2%,報4.26港元。
根據智通財經APP瞭解,關於中國中藥港股市場“最後一舞”,股民並不滿意,不滿的點主要集中在私有化的低價方面。雪球上有投資者直言“公司私有化價格太低,目前港股歷史低點+前期無任何利空暴跌20%,拉低股價,大股東有趁火打劫之嫌。”
不再是“狼來了”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中藥的母公司為國藥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中國中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藥中藥)。
國藥中藥前身中國於1955年成立,負責全國中藥的產、供、銷綜合平衡和行業管理,2003年併入國藥集團,2013年2月控股上市中成藥企業盈天醫藥,同年10月盈天醫藥收購貴州最大的中成藥企業貴州同濟堂製藥有限公司,11月更名為中國中藥。2015年10月,中國中藥將江陰天江藥業及其子公司一方製藥收入旗下,奠定其在中藥配方顆粒領域的龍頭地位。
無獨有偶,中國中藥陸續開始其在中藥全產業鏈的版圖擴張,2016年10月中國中藥併購上海同濟堂、貴州同濟堂飲片,實現中藥飲片與配方顆粒業務並駕齊驅;2017年後先後收購北京華邈等優質企業,並陸續在江西、陝西等地投建產地綜合業務基地。基於以上業務拓展,公司成為執配方顆粒牛耳,佈局“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中藥全產業鏈,業績持續增長,2017-2021年營收與歸母淨利潤的CAGR分別為22.50%和13.36%。2023年上半年,中國中藥實現營收93.03億元,歸母淨利潤為5.79億元。
從發展前景來看,中藥配方顆粒行業結束試點,有望迎來量價齊升,中國中藥佔據中藥配方顆粒市場半壁江山,擁有明顯先發優勢,有望優先受益行業擴容,局勢一片明朗,緣何私有化傳聞不斷?
根據中國中藥自己的説法,其股份的交易價格、流動性在一段時間都處於低位,交易流通量十分有限。往前回看90個交易日,可以觀察到:中國中藥的平均日股約2662萬份,僅佔21日股份的0.53%。此外,目前公司的估值水平的確相對偏低。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7日停牌時,與A股市值前30位的中藥行業企業相比,中國中藥的市淨率水平排行倒數第二位。
根據智通財經APP瞭解,該公司三年時間被傳三次私有化,均引起股價劇烈波動,但每次都被闢謠。
私有化傳聞第一次出現在2021年1月27日,彼時有消息傳出,國藥集團牽頭的財團計劃以每股至少5.10港元的價格私有化中國中藥,這一價格較中國中藥過去一個月的平均股價3.83港元溢價約33%,中國中藥估值至少達到33億美元。消息傳出後,中國中藥股價兩日累計漲幅約10%,不過同年8月,國藥集團表示不再推進中國中藥私有化。
2022年12月7日,中國中藥私有化聲音再起。據悉,國藥集團考慮嘗試將旗下中國中藥私有化,估值約40億美元。知情人士稱,國藥集團與顧問正在商討潛在私有化的新提議。
不過,此次闢謠速度很快。僅於次日(12月8日),中國中藥就發佈公告稱,“本公司從國藥香港獲悉,截至本公告日期,國藥集團經初步研究,不對本公司進行私有化相關安排。”
就在披露國藥集團不對其進行私有化當天,再次刺激中國中藥股價拉出一根大陽線,當日收窄16.41%,刷新過去5個月以來新高。
第三次私有化傳聞,便是今年2月7日。有媒體報道知情人士透露,國藥集團正考慮可能將中國中藥私有化,並且國藥集團已就融資事宜和銀行進行了接觸。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稱,國藥集團還可能與其他投資者聯手行動。市場對“狼來了”的故事,總是樂此不疲。此次,中國中藥股價亦應聲而漲,2月7日下午14時26分左右,中國中藥盤中一度漲超12%,最終收漲9.94%。
一而再,再而三之後,中國中藥的私有化落地,不再是“狼來了”的故事。
但是,市場上投資者反對私有化的聲浪不小,主要是對私有化價格相不滿。雪球上有股民直接提出質疑,“三年前的5.1私有化價格對現在的4.6,這三年是公司出現了經營上的重大失誤,導致了估值的下調嗎?”
事實上,與經營重大失誤相反,中國中藥經營漸入佳境。近日,公司還發布了2023年的盈利預喜公告,預計去年淨利潤同比增長85%至95%。
不滿背後:利空消化+成長空間巨大
2022年,中國中藥高增長之路突然止步,營收和淨利潤分別下滑24.9%和60.5%。大幅下滑的業績背後,與中藥配方顆粒新舊標準轉換期供給不足有關。
2021年4月,《關於執行中藥配方顆粒國家藥品標準有關事項的通知》發佈,根據通知,中藥配方顆粒不能再按企業標準生產和銷售,不具有國家藥品標準或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標準的中藥配方顆粒不得上市銷售。
這一標準的出台對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生產工藝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行業內企業的業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22年,中國中藥的中藥配方顆粒收入同比下降42.5%至77.1億元,收入佔比同比下降15.6個百分點至53.9%,由於收入大幅下降和標準提升導致成本上升影響,配方顆粒毛利率下降8.6個百分點至62.8%。2022年,隨着利空逐步消化,公司業績呈現回暖現象。
此外,隨着中藥配方顆粒集採落地,中國中藥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集採之下,銷售範圍拓寬帶來量的增長,有利於成本控制較好的全產業鏈公司。中國中藥作為行業龍頭,將受益於行業銷量的快速增長。以開源證券研報數據為例,量升為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比如將2024年量增幅從10%提升15%至15%,對應2022-2024年市場規模會分別增長36%、43%、50%。
而且,當量成本提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價的增長。首先,新國標相較企標對於配方顆粒含量檢測指標數量要求嚴格,導致生產成本加大,形成當量成本提升。其次,2021年8月以來中藥材漲價明顯,導致原材料成本提升。基於以上兩方面,開源證券預計中藥配方顆粒擁有提價趨勢。考慮到量價因素,開源證券研報預計2022-2024年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分別為442億元、537億元、649億元,對應增速分別為46%、22%、21%。
中國中藥作為中藥配方顆粒市場龍頭,2020年市場佔約52%。在上游GACP中藥材基地建設、備案品種數量生產、投放配藥機快速拓展醫療機構端銷售、行業龍頭的醫保先發優勢等方面,均領先同行,能夠持續受益於市場擴容,高增長有望,堪稱優質資產。
相當樂觀的成長空間,疊加國資對市值管理的要求,中國中藥的股價無疑極具想象空間。目前的私有化價格,自然令投資者感到不滿。
中藥優質資產注入太極?
私有化之後,中國中藥的中藥優質資產會否注入太極集團,轉戰A股市場,成為市場關心的話題。中國中藥表示,在私有化成功實施後,要約人計劃檢討公司業務運營,並視集團取得所需資金的能力及現行市況,可能會物色探索商機以發展集團的現有業務。
根據智通財經APP瞭解,目前中藥板塊國資中藥國藥系標的兩家,分別為中國中藥和太極集團。而根據公開信息,國藥集團在成為太極集團的控股股東後,承諾在五年內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同業競爭問題。這包括但不限於資產置換、資產出售、設立合資企業、變更主營業務、資產注入、委託管理等方式。
具體到太極集團的情況,公司“十四五”戰略規劃為做世界一流的中藥企業,塑造中藥領導品牌形象。力爭在“十四五”期末實現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太極集團2022年營業總收入為140.5億元,2023年三季度末為121.8億元,與500億元的營收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
因此,中國中藥私有化後,與太極集團進行業務整合,並非不可能。市場認為,A股市場對中醫藥板塊的估值普遍較高,太極集團作為國藥集團在A股的上市平台,如果能夠整合中國中藥的資產和業務,可能會提升太極集團的市場地位和盈利能力。
如若私有化建議獲准,中國中藥將是2024年港股第一家宣佈私有化的藥企,此前2023年港股朗生醫藥也宣佈了私有化。這是否意味着私有化浪潮未來會持續波及醫藥板塊呢?
實際上,受政策、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剝離、關停、重組管線、尋求被收購等接連在全球生物醫療企業上演。2月份,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聯拓生物和天鏡生物相繼宣佈,將剝離部分業務和資產。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格局和有限的盈利空間,醫療健康企業需要重新評估經營路徑。而具體到中藥行業,國藥集團作為中國中藥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其私有化決策將對整個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未來中國中藥的發展空間有多大,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