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放大 +    縮小 -
Q1高分紅低估值性價比凸顯,如何看待保險板塊投資機會?
推薦
12
利好
29
利淡
9
智通財經

2024年以來,高股息策略熱度居高不下,高分紅低估值的保險板塊也已悄然走出反彈行情。自4月中旬以來,富途港股保險板塊指數(LIST1003)從底部上漲了超40%;A股保險股近一個月也漲幅明顯,新華保險(601336.SH)和中國人壽(02628)的漲幅均達到20%左右。

此前,保險板塊整體低位運行,主要受到業績表現不佳、宏觀市場利率下行兩大因素的影響。而近期消息面上,寬信用政策下無風險收益率企穩回升,疊加房地產行業出台多項重磅利好政策,有望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產生積極影響;各家上市險企前4個月保費收入情況陸續公佈,延續了一季度的增長勢頭。

一季度業績“增收不增利”

2024年至今,保險行業呈現回暖趨勢。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累計達到2.15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5.1%。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在A股及H股上市的8家頭部保險公司中,一季度保費收入共計11337.07億元,同比增長0.97%。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共計7620.68億元,同比下降1.04%;財險業務保費收入達3550.59億元,同比增長5.15%。

截至2024年4月,行業保費收入繼續實現正增長,據國信證券統計,前4月5家上市險企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2506億元,同比上升1.5%。

其中,中國人壽累計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9%,增速位列A股5家上市險企首位。除新華保險受銀保渠道整頓及躉交保費收入下降影響,前四月保費收入同比下降11.7%,其餘四家前四月均實現保費收入的同比正增長。

儘管行業回暖態勢明顯,各頭部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卻有所分化,主要因受到監管加強行業資產負債管理、新會計準則實施等因素的影響。2024年一季度,A股5家上市險企合計實現營業收入6575.5億元,同比增長1.4%。

淨利潤方面,自然災害賠付、投資收益下行等因素拖累利潤表現,Q1上市險企歸母淨利潤實現830.9億元,同比下降9.1%。其中,僅中國太保(02601)實現1.1%的同比微增,另外四家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對於業績“增收不增利”現象,上市險企多半歸因於自然災害賠付較多及投資收益承壓,如中國人保(01339)方面就指出:“一是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多。二是隨着經濟活動持續回暖,客户出行增長,導致一季度車險出險率有所上升。三是受資本市場影響,公司權益類投資收益同比下降。”

回顧2023年,保險業投資“成績單”普遍“欠收”,財務投資收益率、綜合投資收益率兩個指標均處於十多年來的低位。據業內人士透露,2.23%的財務投資收益率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也是2008年之後首次降至3%以下;3.22%的綜合投資收益率,則是2011年以來的次低,僅好於2022年的1.83%。

而時間來到2024年一季度,各上市險企整體投資收益率依舊承壓。一季度,滬深300指數累計上漲3.10%,漲幅較2023年同期降低1.53pct;4家企業中3家的年化總投資收益率均有所下降。

行業負債端轉型持續 強者恆強趨勢明晰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近年來,人身保險業同質化競爭嚴重,保險公司費用管理普遍較為粗放,導致實際費用超出了產品報備時的水平。這不僅無助於行業規範發展,也易於產生虛假費用、虛假投保、虛假退保等問題,更甚至滋生“代理黑產”。因此,過去一年中,監管部門出台多項政策,強化產品“報行合一”,着力推動保險業降低負債端成本。

所謂“報行合一”,是指各公司應據實列支向渠道支付的佣金費用,佣金等實際費用應與備案材料保持一致。新政之下,手續費高企的銀保渠道成為第一個被規範的渠道,未來個人代理渠道、經紀代理渠道的“報行合一”工作也將逐步啟動。

除了“報行不一”帶來的費差損風險之外,過去一年中整體低利率的投資環境也為壽險投資帶來了更大壓力,壽險產品實際投資收益低於合同預定利率的風險逐漸升高。為防範利差損風險,新政策將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上限從3.5%下調至3%,分紅型產品和萬能險產品的保證利率上限則分別下調至2.5%和2%。

保險業步入深度調整期之際,中國保險行業仍有巨大的潛在市場空間。橫向對比世界各國,2022年我國保險密度(人均保費)為489美元,低於全球853美元平均水平,更低於主要發達經濟體(如美國為8885美元);從保險深度(保費/GDP)看,2022年我國保險深度為3.9%,低於全球6.8%的平均水平,更低於主要發達經濟體(如美國為11.6%)。

此外,近年來中國居民儲蓄率始終處於較高水平,有助於支撐我國保險巨大的潛在需求向現實轉化。2020年,中國儲蓄率(總儲蓄佔GDP的比例)為44%,遠高於26%的世界平均水平。

時至2024年一季度,暴雪冰凍災害肆虐、車險“報行合一”加碼、新能源車險虧損等多重挑戰,都推動保險行業馬太效應持續加劇。

據市場不完全統計2024年Q1業績數據,人身險行業中大部分利潤依舊集中於少數幾家頭部險企,如中國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中郵人壽等前9家公司淨利潤之和在36家盈利的人身險公司淨利潤總和中的佔比高達94%;

在財產險行業,“老三家”的保險業務收入合計佔比高達全部財產險公司的65%,盈利則佔據了全部財產險公司淨利潤的85%,而業內其他80餘家財產險公司合計淨利潤僅佔行業的15%。

方正證券非銀研報中指出,短期來看,“報行合一”導致的降費可能導致代理人隊伍結構優化、保費增速或有壓力,特別是銀保渠道業務佔比較高的中小壽險公司將受到較大影響;但中長期來看,降費後產品可加大讓利客户的力度,頭部保險公司更具競爭優勢,未來行業強者恆強的局面仍將持續。

財險增長穩健 人身險仍有變數

為應對保險行業轉型的挑戰,各家保險企業“各出奇招”,尋找新的增長點。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保誠(02378)積極佈局高增長潛力的亞洲和非洲市場,2023年印尼市場年度保費等值銷售額增長15%至2.77億美元,整體新業務利潤增長16%至1.42億美元,馬來西亞新業務利潤增長8%至1.67億美元,年度保費等值銷售額增長11%至3.84億美元;

友邦人壽推進產業生態建設,在現有“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醫養協助”三大板塊基礎上推出全新“旅居養老”板塊,第一批推出的友邦人壽簽約旅居養老酒店機構覆蓋三亞、杭州、成都、大理、珠海、清遠以及泰國華欣7座海內外熱門旅居城市,目前已有近300萬的客户享受友邦的生態圈服務;

陽光保險(06963)則以科技為抓手,建立了面向客户的我家陽光APP、官微、小程序等,並打造“陽光E店”無櫃面門店新模式,有效打通線上+線下服務。公司創新升級的“靈犀3.0”版本在場景覆蓋和客户服務等方面也進行了全面升級,大幅度提高了客户服務一次完成率。

展望未來,在宏觀環境層面,長端利率有望企穩回升,緩解險企的投資壓力。在具體業務層面,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商業養老保險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有望助推上市險企壽險業務全年延續增長態勢;

而財險方面,儘管Q1車險保費下滑拖累行業保費增速放緩,但車險保費下降空間有限,且農險、商業健康險、責任險等非車險業務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東吳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葛玉翔指出,預計2024年財險行業整體發展將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車險業務仍是存量競爭的紅海市場,預計涉及綠色保險等領域的業務將會迎來長足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已有多家機構強調須警惕自然災害風險超預期的影響。如全球第三大評級機構惠譽評級在研報中指出,非壽險行業的自然巨災風險和壽險行業的資產風險仍是行業信用的主要薄弱點所在,可能會削弱保險公司的盈餘增長;富瑞也發表研報指出,數據表明中國癌症發病率仍在迅速上升,危疾保險索賠增加的傾向將使得險企儲備金充足率惡化。

整體來看,雖2024年保險行業仍將面臨監管趨嚴等一系列風險,但在需求回升、盈利修復的預期下,目前保險板塊仍存在結構性投資機會,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頭部企業將具備更高配置價值。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